| 人物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言论 > 正文

“合资股比”的放与禁只能顺势而为

2014-03-19 11:27出处:钟师 [转载]责编:陈冬菊

        对整车合资股比争议已有多年,但从来没象这几个月那么火热;究其因在去年11月中旬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许多内容框架将影响到后几年的经济发展态势和各种所有制企业的走向。在这个节骨眼上,对合资股比再现争议,必然让所有国企汽车集团神经绷紧,氛围搞得很敏感,到本月“两会”结束前几方营垒争议热度达到了新高。各方都急于把自己诉求点间接表达给政府部门和最高决策层。毕竟合资板块涉及到每年几万亿元的产值和几千亿元的利润,未来对合资股比的政策变动将涉及到巨型蛋糕重新切割(巨额利润再分配),作为整车合资既得利益的中方国企,理所当然希望永远维持股比切割现状,因为支撑这些国企汽车集团在国资系统的地位、进入世界500大的排名、在行业中的龙头地位、集团的产销量和利润额全是靠合资板块支撑;如果中方在合资股比中不断缩小,所有的名与利都将不保,合资板块是这些国企集团的生命线,捍卫合资股比就是保国企的命,谁要动这块利益奶酪,国企们就要与谁玩命。

  对于合资股比的热闹争论本身很有乌龙色彩,赞成或反对股比开放的论点本身似乎是一个伪命题,股比放开概念本身是一个中性含义,股比开放后意味着合资车企即可由外方相对控股,也可由中方相对控股,或者仍保持势均力敌的对等股比,这三种不同情形这取决于中外股东之间的实力对比和对控股的需求,合资股比开放后本身会产生截然相反的现象,或者与未开放前的相同现象,因此,把股比开放设置成标靶,并去赞同或者反对,本身争议的前提设置就找错了对象。何时开放与怎么开放合资股比才应是争论的焦点。中汽协负责人的“汉奸论”把商业争议引向了娱乐八卦。国企汽车集团对股比开放争议的过激、过敏反应,本身就说明自身极度缺乏自信和安全感,根本没敢往股比开放后中方也可能处于相对控股的方向去想,反而杞人忧天觉得股比开放后肯定单一结局是被外方占据上风,甚至描绘到中国汽车工业将面临毁灭性打击的末世景象;这般自怨自艾构想出来狗血剧情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对照这几个月来的反对合资股比开放阵营所列出了各种理由,几乎都难站得住脚,作为Lobby(政府游说)的运作技巧有些拙略,凭这些论点别说去争取最高层的理解,要过社会公众智商关估计也难。我们不妨罗列一些反对阵营的基本观点剖析一下,一是认为一旦开放股比,自主品牌将遭遇更大的压力;众所周知,合资股比仅限于合资车企内部的中外两大股东的利润“分赃”游戏,与外部的自主品牌的苦乐存亡并无直接关联,否则怎么会出现自主品牌的代表性车企之一吉利集团的李书福会拍手称快早点开放合资股比呢?,这是关公战秦琼式的概念嫁接把戏,无非借用自主品牌的安危性质来抬高维护股比现状的合理性。二是认为股比放开后,中国的汽车产业将会沦为外国产品的加工厂,铁板事实是自从有了中外整车合资模式那天开始,合资车企无可否认就早已是外国产品与品牌的加工厂了,根本用不着等到未来股比开放的那天。三是中汽协自行拔高汽车产业的“规格”,把汽车产业升级到支撑国民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性产业,而国务院多部委联合颁布的2004年版《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与2009年版《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分别把汽车产业列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或者重要的支柱产业,至今没有中央政府和任何部委下文中正式把汽车产业说成是战略性产业,作为普通制造业的一个行业协会怎么能自抬身价、自我标榜成国家战略性产业?若每家行业都自吹自擂本行业是国家的战略性产业,那还有行业什么严肃性可言?

责任编辑:陈冬菊 

“合资股比”的放与禁只能顺势而为

2014-03-19 出处:钟师 [转载] 责编:陈冬菊

        对整车合资股比争议已有多年,但从来没象这几个月那么火热;究其因在去年11月中旬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许多内容框架将影响到后几年的经济发展态势和各种所有制企业的走向。在这个节骨眼上,对合资股比再现争议,必然让所有国企汽车集团神经绷紧,氛围搞得很敏感,到本月“两会”结束前几方营垒争议热度达到了新高。各方都急于把自己诉求点间接表达给政府部门和最高决策层。毕竟合资板块涉及到每年几万亿元的产值和几千亿元的利润,未来对合资股比的政策变动将涉及到巨型蛋糕重新切割(巨额利润再分配),作为整车合资既得利益的中方国企,理所当然希望永远维持股比切割现状,因为支撑这些国企汽车集团在国资系统的地位、进入世界500大的排名、在行业中的龙头地位、集团的产销量和利润额全是靠合资板块支撑;如果中方在合资股比中不断缩小,所有的名与利都将不保,合资板块是这些国企集团的生命线,捍卫合资股比就是保国企的命,谁要动这块利益奶酪,国企们就要与谁玩命。

  对于合资股比的热闹争论本身很有乌龙色彩,赞成或反对股比开放的论点本身似乎是一个伪命题,股比放开概念本身是一个中性含义,股比开放后意味着合资车企即可由外方相对控股,也可由中方相对控股,或者仍保持势均力敌的对等股比,这三种不同情形这取决于中外股东之间的实力对比和对控股的需求,合资股比开放后本身会产生截然相反的现象,或者与未开放前的相同现象,因此,把股比开放设置成标靶,并去赞同或者反对,本身争议的前提设置就找错了对象。何时开放与怎么开放合资股比才应是争论的焦点。中汽协负责人的“汉奸论”把商业争议引向了娱乐八卦。国企汽车集团对股比开放争议的过激、过敏反应,本身就说明自身极度缺乏自信和安全感,根本没敢往股比开放后中方也可能处于相对控股的方向去想,反而杞人忧天觉得股比开放后肯定单一结局是被外方占据上风,甚至描绘到中国汽车工业将面临毁灭性打击的末世景象;这般自怨自艾构想出来狗血剧情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对照这几个月来的反对合资股比开放阵营所列出了各种理由,几乎都难站得住脚,作为Lobby(政府游说)的运作技巧有些拙略,凭这些论点别说去争取最高层的理解,要过社会公众智商关估计也难。我们不妨罗列一些反对阵营的基本观点剖析一下,一是认为一旦开放股比,自主品牌将遭遇更大的压力;众所周知,合资股比仅限于合资车企内部的中外两大股东的利润“分赃”游戏,与外部的自主品牌的苦乐存亡并无直接关联,否则怎么会出现自主品牌的代表性车企之一吉利集团的李书福会拍手称快早点开放合资股比呢?,这是关公战秦琼式的概念嫁接把戏,无非借用自主品牌的安危性质来抬高维护股比现状的合理性。二是认为股比放开后,中国的汽车产业将会沦为外国产品的加工厂,铁板事实是自从有了中外整车合资模式那天开始,合资车企无可否认就早已是外国产品与品牌的加工厂了,根本用不着等到未来股比开放的那天。三是中汽协自行拔高汽车产业的“规格”,把汽车产业升级到支撑国民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性产业,而国务院多部委联合颁布的2004年版《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与2009年版《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分别把汽车产业列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或者重要的支柱产业,至今没有中央政府和任何部委下文中正式把汽车产业说成是战略性产业,作为普通制造业的一个行业协会怎么能自抬身价、自我标榜成国家战略性产业?若每家行业都自吹自擂本行业是国家的战略性产业,那还有行业什么严肃性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