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 行业新闻 > 正文

吴迎秋:汽车新进入者需要重新审视自己

2017-09-11 10:02出处:吴迎秋 [原创]责编:田大鹏

  上周,FMC在上海发布了自己的汽车品牌,成为了各专业媒体重点关注的新闻。一时间,围绕着汽车行业是否还需要一个新的企业、品牌的讨论再次被提起。

  中国汽车行业企业数量众多、全世界居首是公认的事实。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被批判为“散、乱、差”。政府及行业管理部门也一直在管理整治,效果始终不大。近两年,有关部门意识到,竞争可能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乘着国家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契机,对长期来封闭的生产资质准入办法实行改革,有条件地放开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审批,引来了大量的企业排队申请。到目前为止,已有15家企业获批,即媒体上说的拿到了“牌照”。而据了解,仍然在排队申请的企业要远大于这个数字。FMC就在此列之中。我把这些已获批的和正申请的企业统称为“新进入者”。这其中尤其以一些互联网企业投资者叫得最凶。一时间,新进入者将要颠覆传统汽车的说法很盛行。

  有条件放开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吸引了如此多的投资者感兴趣,一定有它的道理。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更重要的另一面确实是传统汽车的市场竞争力不强,新进入者看到了机会。从这个层面上,我认为中国汽车行业是否还需要新的企业和品牌的担忧是多余的。

  但是,我对目前一些“新进入者”的说法和做法是心存疑虑的。

  必须要强调的是,无论是新能源汽车,还是互联网汽车,无论是“新汽车”还是传统汽车,它首先还是汽车。围绕着安全、节能、环保,有的技术指标是有极限的。比如说一味地强调速度,必须考虑车辆的安全。我曾多次写文章说过,“新进入者”造车最大的特点就是“体验”的说法有失偏颇。汽车是一个100多年的行业,其产品和技术不断的升级、演变,就是消费者不断“体验”的结果。而现在有些新进入者将传统汽车围绕着自己的想象说改就改,以为“花里胡哨”就能“哗众取宠”,最终一定在消费者实际体验过程中出现问题。就像被国内一些新进入者追捧的某国新能源汽车品牌汽车的乘坐舒适性遭到广泛质疑一样,我已听到越来越多的人说,“PPT造车谁不会啊”。

  说“PPT造车”绝不仅指一些新进入者的纸上谈兵。我们看到一些新进入者,花了大量的钱,只是将一款汽车造出来。未来这款车能否卖出去?这么大的投入能否收回来?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似乎根本看不到。目前,一些新进入者的烧钱模式十分令人担忧。动辄百亿、甚至几百亿的投入,只是为了搞出几辆所谓百万元以上的车。拿钱赌明天,其后果不堪设想。一家众多周知的“新进入者”已经陷入了困境,后面是否还会有第二家?真的很难说。

  说实话,我关注FMC,是因为他的联合创始人戴雷。

  起初,我也不怎么看好这个项目。一年多来,我更多是从旁观者的角度看他怎么干。今天来说,他的创业依然还存在着不少挑战。但是,我看到他与他的FMC有着与其他新进入者们不一样的地方。而这些不一样可能是挑战背后的成功机会。

  一是FMC的创始人都是汽车行业出来的人,俗称“吃过汽车饭”的。也许有人会说,别的新进入者不也引进了大量的“吃过汽车饭”的人吗?其实不然,创始人和高管“吃过汽车饭”有着本质不同。前者是“老板”,更多是出思想的;后者是“职业经理人”,更多是执行老板想法的。戴雷不用说,曾经供职宝马、英菲尼迪,并且有过很光辉的职业履历;而另一个创始人毕福康更是大名鼎鼎的原宝马i系列产品总监。他们的汽车专业经历,决定了他们给大家呈现的汽车一定不会是想当然、随意发挥的“业余作品”(有的新进入者造出的车,车宽2.23米,根本没办法进出车库和停放),对于品质、质量的把控也一定是专业的。

  不烧钱是FMC另一个特点。戴雷在与媒体交流中说,公司上下都“将一分钱掰成两半花”。这与有的新进入者每月几个亿的费用形成了强烈反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包括毕福康、戴雷等高管,每个人都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入股。这足以看出他们不大手大脚乱花钱的初衷是什么了。也许有人说,不乱花钱是否因为FMC融资困难,资金紧?其实,真正聪明的投资人慢慢都会明白一个道理:烧钱谁不会啊!据了解,江苏省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看中FMC、引进该项目,很重要一点就在于FMC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不搞大跃进,不盲目烧钱。

  新进入者造车热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不能现在就断言谁成谁不成。但是不是从今天起可以冷下来思考一些现象和问题,让新进入者们重新判断、审视自己再出发。我觉得十分必要。

责任编辑:田大鹏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V讯网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吴迎秋:汽车新进入者需要重新审视自己

2017-09-11 出处:吴迎秋 [原创] 责编:田大鹏

  上周,FMC在上海发布了自己的汽车品牌,成为了各专业媒体重点关注的新闻。一时间,围绕着汽车行业是否还需要一个新的企业、品牌的讨论再次被提起。

  中国汽车行业企业数量众多、全世界居首是公认的事实。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被批判为“散、乱、差”。政府及行业管理部门也一直在管理整治,效果始终不大。近两年,有关部门意识到,竞争可能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乘着国家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契机,对长期来封闭的生产资质准入办法实行改革,有条件地放开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审批,引来了大量的企业排队申请。到目前为止,已有15家企业获批,即媒体上说的拿到了“牌照”。而据了解,仍然在排队申请的企业要远大于这个数字。FMC就在此列之中。我把这些已获批的和正申请的企业统称为“新进入者”。这其中尤其以一些互联网企业投资者叫得最凶。一时间,新进入者将要颠覆传统汽车的说法很盛行。

  有条件放开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吸引了如此多的投资者感兴趣,一定有它的道理。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更重要的另一面确实是传统汽车的市场竞争力不强,新进入者看到了机会。从这个层面上,我认为中国汽车行业是否还需要新的企业和品牌的担忧是多余的。

  但是,我对目前一些“新进入者”的说法和做法是心存疑虑的。

  必须要强调的是,无论是新能源汽车,还是互联网汽车,无论是“新汽车”还是传统汽车,它首先还是汽车。围绕着安全、节能、环保,有的技术指标是有极限的。比如说一味地强调速度,必须考虑车辆的安全。我曾多次写文章说过,“新进入者”造车最大的特点就是“体验”的说法有失偏颇。汽车是一个100多年的行业,其产品和技术不断的升级、演变,就是消费者不断“体验”的结果。而现在有些新进入者将传统汽车围绕着自己的想象说改就改,以为“花里胡哨”就能“哗众取宠”,最终一定在消费者实际体验过程中出现问题。就像被国内一些新进入者追捧的某国新能源汽车品牌汽车的乘坐舒适性遭到广泛质疑一样,我已听到越来越多的人说,“PPT造车谁不会啊”。

  说“PPT造车”绝不仅指一些新进入者的纸上谈兵。我们看到一些新进入者,花了大量的钱,只是将一款汽车造出来。未来这款车能否卖出去?这么大的投入能否收回来?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似乎根本看不到。目前,一些新进入者的烧钱模式十分令人担忧。动辄百亿、甚至几百亿的投入,只是为了搞出几辆所谓百万元以上的车。拿钱赌明天,其后果不堪设想。一家众多周知的“新进入者”已经陷入了困境,后面是否还会有第二家?真的很难说。

  说实话,我关注FMC,是因为他的联合创始人戴雷。

  起初,我也不怎么看好这个项目。一年多来,我更多是从旁观者的角度看他怎么干。今天来说,他的创业依然还存在着不少挑战。但是,我看到他与他的FMC有着与其他新进入者们不一样的地方。而这些不一样可能是挑战背后的成功机会。

  一是FMC的创始人都是汽车行业出来的人,俗称“吃过汽车饭”的。也许有人会说,别的新进入者不也引进了大量的“吃过汽车饭”的人吗?其实不然,创始人和高管“吃过汽车饭”有着本质不同。前者是“老板”,更多是出思想的;后者是“职业经理人”,更多是执行老板想法的。戴雷不用说,曾经供职宝马、英菲尼迪,并且有过很光辉的职业履历;而另一个创始人毕福康更是大名鼎鼎的原宝马i系列产品总监。他们的汽车专业经历,决定了他们给大家呈现的汽车一定不会是想当然、随意发挥的“业余作品”(有的新进入者造出的车,车宽2.23米,根本没办法进出车库和停放),对于品质、质量的把控也一定是专业的。

  不烧钱是FMC另一个特点。戴雷在与媒体交流中说,公司上下都“将一分钱掰成两半花”。这与有的新进入者每月几个亿的费用形成了强烈反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包括毕福康、戴雷等高管,每个人都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入股。这足以看出他们不大手大脚乱花钱的初衷是什么了。也许有人说,不乱花钱是否因为FMC融资困难,资金紧?其实,真正聪明的投资人慢慢都会明白一个道理:烧钱谁不会啊!据了解,江苏省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看中FMC、引进该项目,很重要一点就在于FMC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不搞大跃进,不盲目烧钱。

  新进入者造车热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不能现在就断言谁成谁不成。但是不是从今天起可以冷下来思考一些现象和问题,让新进入者们重新判断、审视自己再出发。我觉得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