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 行业新闻 > 正文

吴迎秋:中国汽车有一堵沉重的墙

2016-06-20 08:30出处:吴迎秋 [原创]责编:田大鹏

  蒋大龙淡出人们的视线有好长时间了。期间,偶尔也听到一些有关他收购萨博以后的消息,基本上是“陷入困境”一类的故事。相对于李书福收购沃尔沃得到的掌声和赞许,蒋大龙收购同样位于瑞典的萨博汽车,他受到的关注度实在差的远了。

  当然,蒋大龙收购萨博从严格意义上讲,并不是完整的。蒋大龙只得到了萨博的一部分核心资产。还有些部分就像人们说的“被分成几块卖给了别人”。收购萨博这桩买卖从签约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蒋大龙想要玩转它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

  事实上,蒋大龙从2012年起,一直在为自己的决定艰难的奔走。但让我们没想到的是,他心中想的不是简单地将萨博传统汽车“复活”,而是要全面进入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电动汽车这两年很热,但在五六年前绝对还是个“冷门”。蒋大龙的与众不同,可能是当初人们谈论他收购萨博时没有注意到的。换句话说,蒋大龙收购萨博的事很快被人淡忘了,其中重要一点是因为“看浅看轻”了他。

  本周,有机会第一次与蒋大龙面对面交流,给我最强烈的直观感受:他是一个很健谈的人。就像一些成功的企业家一样,滔滔不绝的背后,满满的自信和为自己认准的事去努力的执着。收购萨博前,蒋大龙已经是一个很成功的企业家,他凭借着秸秆焚烧发电技术收获了很大的利益,挣了不少钱。而这次,为了汽车,他几乎“赌”上了全部的家当。五年过去了,他的汽车事业还在不断地投入。巨大的资金压力放在别人身上,可能谁都会打退堂鼓了。就冲这一点,蒋大龙值得让人肃然起敬。

  但我更想说的是,蒋大龙的被淡忘更多的是因为被一堵无形又沉重的墙挡着了视线而变得模糊了。

  在中国,搞汽车是很难的,不是你想干就能干的。过去,人们都知道干汽车要有资质、目录,这是一堵墙。如今,虽然有了相对灵活的变通,但它依然还存在着。而值得一提的是,今天,一堵更可笑的墙变得越来越清晰了。那就是来自汽车业自身的固步自封、拒绝新事物的“排外”观念。已经有一段时间了,随着像互联网企业,像蒋大龙这样的后进入汽车领域者的增多,出现了“中国汽车还需要一个新品牌吗”的问话。细看,反对者众多,甚至还有“中国汽车无序竞争加剧”的声音。这背后什么“汽车是专业性很强、技术要求很专业的行业”、“互联网造车是空中楼阁”等等。一句话,只有已有的“正牌”车企才能干得了,后来者都是瞎搞。我还注意到,一些曾经是后来者的车企业也跟着附和。

  将造汽车说得神乎其神,其实就是目前一些车企人为砌造起来的一堵墙。这应该是对中国汽车的一个讽刺。我毫不客气地想问:在那些神乎其神的背后有几个敢说自己的产品、技术是领先的?或者说换个别人做不了的?就有些自认为卖得不错的车,有几个敢说真的是产品做到家了?说白了,对于现在一些车企来说,他们的造车没那么神。他们的装神就是为了弄一个鬼来吓唬人。

  不要忽略了蒋大龙们,我们希望他们成为中国汽车的又一条鲶鱼。当年,李书福和他的吉利是一条鲶鱼,但远远不够。当前横在中国汽车产业面前的墙,一方面保护了落后,挡住了竞争;另一方面拒绝新事物,固步自封。这无论如何对汽车产业发展有害。

  我将近来不断进入到汽车行业中来的企业,称之为“新势力”,他们以全新思维,全新的打法挑战传统。新势力进入传统行业绝对是一件好事。我们一定要鼓励他们、支持他们。退一步讲,蒋大龙他们做成了,可以对中国汽车在竞争中发展提供正面的样板;如果失败了,赔了钱也只是搭上蒋大龙们的“身价性命”,与“中国汽车”无关。就像当年李书福说的那样“为何不给一次失败的机会”呢?

  互联网时代,该跳出传统来看造车了,对传统车企来说该用开放的思维来面对竞争了。相信自己先要正视别人,不要再将蒋大龙他们挡在墙外了,更何况想档也挡不住。蒋大龙他们来了,这是真实的。

责任编辑:田大鹏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吴迎秋:中国汽车有一堵沉重的墙

2016-06-20 出处:吴迎秋 [原创] 责编:田大鹏

  蒋大龙淡出人们的视线有好长时间了。期间,偶尔也听到一些有关他收购萨博以后的消息,基本上是“陷入困境”一类的故事。相对于李书福收购沃尔沃得到的掌声和赞许,蒋大龙收购同样位于瑞典的萨博汽车,他受到的关注度实在差的远了。

  当然,蒋大龙收购萨博从严格意义上讲,并不是完整的。蒋大龙只得到了萨博的一部分核心资产。还有些部分就像人们说的“被分成几块卖给了别人”。收购萨博这桩买卖从签约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蒋大龙想要玩转它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

  事实上,蒋大龙从2012年起,一直在为自己的决定艰难的奔走。但让我们没想到的是,他心中想的不是简单地将萨博传统汽车“复活”,而是要全面进入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电动汽车这两年很热,但在五六年前绝对还是个“冷门”。蒋大龙的与众不同,可能是当初人们谈论他收购萨博时没有注意到的。换句话说,蒋大龙收购萨博的事很快被人淡忘了,其中重要一点是因为“看浅看轻”了他。

  本周,有机会第一次与蒋大龙面对面交流,给我最强烈的直观感受:他是一个很健谈的人。就像一些成功的企业家一样,滔滔不绝的背后,满满的自信和为自己认准的事去努力的执着。收购萨博前,蒋大龙已经是一个很成功的企业家,他凭借着秸秆焚烧发电技术收获了很大的利益,挣了不少钱。而这次,为了汽车,他几乎“赌”上了全部的家当。五年过去了,他的汽车事业还在不断地投入。巨大的资金压力放在别人身上,可能谁都会打退堂鼓了。就冲这一点,蒋大龙值得让人肃然起敬。

  但我更想说的是,蒋大龙的被淡忘更多的是因为被一堵无形又沉重的墙挡着了视线而变得模糊了。

  在中国,搞汽车是很难的,不是你想干就能干的。过去,人们都知道干汽车要有资质、目录,这是一堵墙。如今,虽然有了相对灵活的变通,但它依然还存在着。而值得一提的是,今天,一堵更可笑的墙变得越来越清晰了。那就是来自汽车业自身的固步自封、拒绝新事物的“排外”观念。已经有一段时间了,随着像互联网企业,像蒋大龙这样的后进入汽车领域者的增多,出现了“中国汽车还需要一个新品牌吗”的问话。细看,反对者众多,甚至还有“中国汽车无序竞争加剧”的声音。这背后什么“汽车是专业性很强、技术要求很专业的行业”、“互联网造车是空中楼阁”等等。一句话,只有已有的“正牌”车企才能干得了,后来者都是瞎搞。我还注意到,一些曾经是后来者的车企业也跟着附和。

  将造汽车说得神乎其神,其实就是目前一些车企人为砌造起来的一堵墙。这应该是对中国汽车的一个讽刺。我毫不客气地想问:在那些神乎其神的背后有几个敢说自己的产品、技术是领先的?或者说换个别人做不了的?就有些自认为卖得不错的车,有几个敢说真的是产品做到家了?说白了,对于现在一些车企来说,他们的造车没那么神。他们的装神就是为了弄一个鬼来吓唬人。

  不要忽略了蒋大龙们,我们希望他们成为中国汽车的又一条鲶鱼。当年,李书福和他的吉利是一条鲶鱼,但远远不够。当前横在中国汽车产业面前的墙,一方面保护了落后,挡住了竞争;另一方面拒绝新事物,固步自封。这无论如何对汽车产业发展有害。

  我将近来不断进入到汽车行业中来的企业,称之为“新势力”,他们以全新思维,全新的打法挑战传统。新势力进入传统行业绝对是一件好事。我们一定要鼓励他们、支持他们。退一步讲,蒋大龙他们做成了,可以对中国汽车在竞争中发展提供正面的样板;如果失败了,赔了钱也只是搭上蒋大龙们的“身价性命”,与“中国汽车”无关。就像当年李书福说的那样“为何不给一次失败的机会”呢?

  互联网时代,该跳出传统来看造车了,对传统车企来说该用开放的思维来面对竞争了。相信自己先要正视别人,不要再将蒋大龙他们挡在墙外了,更何况想档也挡不住。蒋大龙他们来了,这是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