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新闻稿 > 正文

对话李稻葵:吉利入股沃尔沃集团 中国汽车“长肌肉”的新需求

2018-01-04 09:26出处:汽车预言家 [原创]责编:周燕妮

  用李稻葵的话形容,于小处着眼,吉利的战略心态变了,于大处审视,中国企业国际合作不再只着眼于中国市场,而是在国际市场发展中已不可或缺中国企业的身影。

  高于并购沃尔沃汽车将近2倍的价格;通过基金投资者转售入股;入股商用车企业的思考……这些问题从2017年12月27日吉利宣布入股沃尔沃集团8.2%股权后,始终萦绕在中国汽车乃至中国宏观经济领域中。人们不解,李书福又要干什么?

  和以往吉利在国际市场上的举动被围堵不同,看不懂吉利这次布局的舆论放弃了关注。基于中国商用车多年不变的发展套路,人们想不出吉利入股一家国际商用车企能翻出多大的浪花来,更不要提能为中国汽车带来多大影响。

  但有人不这么认为,在国际网络平台上有人甚至形容,这极有可能是一次超过并购沃尔沃汽车为整个经济领域带来震撼的“重磅炸弹”,只不过现在还不到引爆的时刻。前后巨大的舆论反差,需要人们坐下来仔细琢磨这场看似不起眼的国际合作背后思考,更需要读懂吉利和李书福的布局深意。

  2018年1月2日晚上,寰球汽车独家对话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通过40分钟对话,围绕吉利入股沃尔沃集团这一事件,李稻葵详细阐释了不同持股者身份对企业的影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需求变革、中外合作新模式等宏观问题,为这一事件给出了清晰地定位。用李稻葵的话形容,于小处着眼,吉利的战略心态变了,于大处审视,中国企业国际合作不再只着眼于中国市场,而是在国际市场发展中已不可或缺中国企业的身影。

  汽车预言家:与之前全资收购沃尔沃汽车相比,这次吉利投入32.5亿欧元资金入股8.2%股份,比当初全盘收购沃尔沃汽车金额要大得多。不过外界似乎对这一事件的反应不像之前收购沃尔沃汽车那么强烈,这是为什么?

  李稻葵:一个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吉利两次国际商业行为背后是世界经济大环境出现了重大变化。2010年吉利并购沃尔沃汽车时,全球经济处于低谷。很多人认为沃尔沃汽车将会破产甚至关门,当时很多人认为李书福办了件傻事,因此收购价格并不高。

  此次吉利入股沃尔沃集团,恰逢世界经济即将达到增速的最高峰。甚至有人推测再过1~2年美国经济将率先进入衰退,毕竟这一轮的经济繁荣已经持续了六七年,基本到达经济顶点。因此,当前的金融市场估值与2010年完全不一样,这是第一个不同。

  另外,吉利此次入股商用车领域是新的战略布局。经过多年的摸索,吉利和李书福的心态更加平稳,因此他不需要像之前并购沃尔沃汽车一样去控制一家企业,而是一步一步追求合作,追求共赢。

  我想这是此次入股沃尔沃集团与此前并购沃尔沃汽车的两个不同:一个是收购和入股经济环境不同,就像股票市场上的高峰低峰一样;另一个就是吉利的战略心态不同。

  汽车预言家:此次入股沃尔沃集团,吉利通过沃尔沃集团基金持股者股权转售成为第一持股人,这与直接收购企业股权有什么区别?基金持股者与产业持股者的区别是什么?

  李稻葵:与美国、英国企业股权架构不同,欧洲大陆大批制造企业主要股东基本以基金公司或者创办人家族创建的基金会组成。

  比如耳熟能详的德国博世公司,他是一家上市公司,但据我了解它的大股东是创始人家族名下的公益基金,由公益基金持有博世公司的股份,赚钱分红后公益基金会将钱用于慈善。

  基金持股者给企业管理层很大的自由度,这些基金持股者一般不会主动介入公司的运营,公司由管理团队联合一些个人股东共同管理。这种管理制度导致欧洲大陆企业发展相对比较稳定,这与美国的企业股份构成不同,美国企业基本由事实持股人直接参与企业决策,体现了谁出钱谁决策的股份制理论。这种体制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企业决策权和管理权随着股权的更迭而更迭,企业发展决策缺乏长远性。不过欧洲大陆企业由基金投资者控股也有缺陷,有时候股东决策会比较官僚,对于公司战略的认识与反应较慢。

  作为具有汽车产业背景的入股者,吉利此次通过收购一家欧洲基金公司持有的沃尔沃集团股份,表明沃尔沃集团管理层希望在未来与吉利这样的产业持股者寻求主业合作。这是单纯的基金持股者无法做到的,基金持股者一般更重视投资回报,对汽车行业并不了解也没有特殊感情。相比之下,李书福对汽车行业注入了很多心血,十分重视企业日常业务发展。因此,我相信吉利入股沃尔沃集团,对沃尔沃集团主业是一个好事。等于找了一家懂行的股东,帮助沃尔沃集团核心业务取得发展。

  汽车预言家:和吉利收购沃尔沃轿车2010年时期相比,中国企业今天对外投资的需求有什么变化?

  李稻葵:中国企业现在已经不是野蛮成长时期了,我将现在的中国汽车比喻为长肌肉时期。打个比方,五六年前中国汽车工业相当于十六岁的姚明,身高到了两米但是很瘦。当时还在疯狂长个子,现在个子已经长的差不多了,中国汽车要增加肌肉。

  因此,目前中国企业需要通过并购的形式与其他企业形成最佳协同效应。比如寻求我们最需要的变速箱技术;比如自动驾驶一些核心的零部件技术等等。中国汽车现在不再是一穷二白,而是需要在专业核心技术领域实现突破,这是中国汽车长肌肉时期的新需求。

  汽车预言家:吉利入股沃尔沃集团,如何看待这种合作模式?

  李稻葵:目前中外国际合作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国际企业只需要来中国开发中国市场,现在需要联手中国企业开发世界市场。国际汽车巨头已经发现,不论是国际还是中国市场,都必须重视与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合作。

  印象深刻的是国内有一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之前作为一家豪华品牌在华供应商。这家豪华汽车企业后来筹备到墨西哥与北美市场建厂,但在当地找不到高质量的配套供应商。最终这家跨国车企选择中国零部件企业作为当地配套商。令人惊讶的是这家零部件企业的建厂配套速度比主机厂还要快,主机厂还没建好配套厂房就已经建好了。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跨国企业已经发现中国企业的价值,他们不仅需要中国的市场,而且还需要部分的中国技术、中国供应商和中国的管理方式、制造效率。

  除了中国企业自身优势外,中国带来的全球商机也是跨国车企看重的资源。在中国提出“一带一路”这一伟大倡议下,中国正在“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带来一系列商业机遇。最近我发现吉利在白俄罗斯也建造了一座汽车生产线,这说明中国的“一带一路”影响力已经凸显。其他汽车制造商和国际零部件企业要想谋求长远发展,都必须抓住与中国企业合作的机会,否则很难再开辟新的市场。我将现在中国国际合资态势形容为“外国企业追中国”,跨国车企不仅要来中国和中国企业合作,更希望和中国企业联手走向世界,这是最大的变化。

  汽车预言家:过往欧美企业往往习惯利用并购方式获得被收购方技术与人才后转手,这也造成了舆论担心中国企业会做出同样举动,中国企业国际合作需要注意什么?如何打破外界这种“收购担忧”?

  李稻葵:我认为包括吉利在内的中国公司都需要和国际合作伙伴讲清楚一个道理,中国企业是不断发展壮大的朝阳型企业,而不是像美国福特这种被华尔街控制、处于发展后期的企业。中国企业的并购初衷是有长期目标的共同发展,而不是单纯的为了钱。

  当年福特并购路虎、并购沃尔沃,通用并购萨博,这些老牌车企自身的发展都已经摇摇欲坠,美国汽车市场多年发展也很缓慢甚至倒退,福特和通用汽车当时都背上了沉重的退休职工养老包袱。自己都是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如何去娶一个新娘?我们不同,中国企业都是一个个棒小伙儿,娶一个新娘,美好的日子一定很长久。

  第二点要讲清楚的是中外文化不同。尽管中国企业家文化也很多元,但总体来讲中国人的文化是和为贵,西方文化的核心是必须争出你死我活。当年福特收购沃尔沃,福特将自身研发标准强加给沃尔沃,而且不许沃尔沃再搞研发。通用汽车也是如此,收购萨博后也要求将自身技术强加到萨博身上,甚至萨博发展最艰难的时候宁肯看着他消亡都不许“改嫁”。所以和西方的强势相比,中国是双赢文化。

  汽车预言家:如何看待近几年吉利汽车海外发展思维?

  李稻葵:吉利的发展特点是一手抓海外并购,一手抓文化整合。跨国并购核心就是文化融合,不能海外一个样国内一个样,互不联系。由于有了文化的融合,很多并购的企业技术都可以为吉利全球所用,因此在全球范围也获得了很好的商业信誉,取得了合作伙伴的信任。

  近几年吉利推出了帝豪、博瑞、领克等不少技术与设计非常领先、很有创意的车型,这些都是在自主品牌里让我们眼睛一亮的产品,甚至不输一些进口品牌,性价比也非常好。在2017年寰球年度车测评中我一直思考吉利这些技术的整合来源在哪?核心还是通过文化和创新的融合,通过一点一点吸收、整合国际资源最终体现在产品上。

  汽车预言家:如何评价李书福本人?

  李稻葵:我认为李书福身上有三个特点。最大的特点是爱学习。我一直提醒企业家还有我的学生们,一个人的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很多高材生、博士生毕业之后就不想学习了,这绝对不对。李书福没上过大学,但是他一辈子爱学习。在学习中完善治理企业的能力,学习中提高商业的认知,学习中寻找更广阔的合作机会,这是李书福给所有人带来的启发。

  第二个特点是李书福通过学习善于不断挖掘人才。李书福在学习的过程中善于洞察人才,不惜代价的引入人才,最终形成强有力的团队来帮助他实现吉利的商业构想。

  第三个特点是真抓实干,这也是企业家必备的精神。有人说李书福“胡说不胡干”,在我眼里他至少完成了很多人不敢想的事情,不能不佩服他的这种落实精神。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我曾多次提醒我的学生和朋友,不要怕与外国人打交道。很多朋友或同事英文很好,但一旦与国际人士见面,总是推诿,这是中国各行各业都要杜绝的现象。李书福这点做的很好,他对外国人既没有恐惧感也没有敬畏感,只是在互利互信的基础上开展合作,这种心态很了不起。

责任编辑:周燕妮 
V讯网

对话李稻葵:吉利入股沃尔沃集团 中国汽车“长肌肉”的新需求

2018-01-04 出处:汽车预言家 [原创] 责编:周燕妮

  用李稻葵的话形容,于小处着眼,吉利的战略心态变了,于大处审视,中国企业国际合作不再只着眼于中国市场,而是在国际市场发展中已不可或缺中国企业的身影。

  高于并购沃尔沃汽车将近2倍的价格;通过基金投资者转售入股;入股商用车企业的思考……这些问题从2017年12月27日吉利宣布入股沃尔沃集团8.2%股权后,始终萦绕在中国汽车乃至中国宏观经济领域中。人们不解,李书福又要干什么?

  和以往吉利在国际市场上的举动被围堵不同,看不懂吉利这次布局的舆论放弃了关注。基于中国商用车多年不变的发展套路,人们想不出吉利入股一家国际商用车企能翻出多大的浪花来,更不要提能为中国汽车带来多大影响。

  但有人不这么认为,在国际网络平台上有人甚至形容,这极有可能是一次超过并购沃尔沃汽车为整个经济领域带来震撼的“重磅炸弹”,只不过现在还不到引爆的时刻。前后巨大的舆论反差,需要人们坐下来仔细琢磨这场看似不起眼的国际合作背后思考,更需要读懂吉利和李书福的布局深意。

  2018年1月2日晚上,寰球汽车独家对话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通过40分钟对话,围绕吉利入股沃尔沃集团这一事件,李稻葵详细阐释了不同持股者身份对企业的影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需求变革、中外合作新模式等宏观问题,为这一事件给出了清晰地定位。用李稻葵的话形容,于小处着眼,吉利的战略心态变了,于大处审视,中国企业国际合作不再只着眼于中国市场,而是在国际市场发展中已不可或缺中国企业的身影。

  汽车预言家:与之前全资收购沃尔沃汽车相比,这次吉利投入32.5亿欧元资金入股8.2%股份,比当初全盘收购沃尔沃汽车金额要大得多。不过外界似乎对这一事件的反应不像之前收购沃尔沃汽车那么强烈,这是为什么?

  李稻葵:一个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吉利两次国际商业行为背后是世界经济大环境出现了重大变化。2010年吉利并购沃尔沃汽车时,全球经济处于低谷。很多人认为沃尔沃汽车将会破产甚至关门,当时很多人认为李书福办了件傻事,因此收购价格并不高。

  此次吉利入股沃尔沃集团,恰逢世界经济即将达到增速的最高峰。甚至有人推测再过1~2年美国经济将率先进入衰退,毕竟这一轮的经济繁荣已经持续了六七年,基本到达经济顶点。因此,当前的金融市场估值与2010年完全不一样,这是第一个不同。

  另外,吉利此次入股商用车领域是新的战略布局。经过多年的摸索,吉利和李书福的心态更加平稳,因此他不需要像之前并购沃尔沃汽车一样去控制一家企业,而是一步一步追求合作,追求共赢。

  我想这是此次入股沃尔沃集团与此前并购沃尔沃汽车的两个不同:一个是收购和入股经济环境不同,就像股票市场上的高峰低峰一样;另一个就是吉利的战略心态不同。

  汽车预言家:此次入股沃尔沃集团,吉利通过沃尔沃集团基金持股者股权转售成为第一持股人,这与直接收购企业股权有什么区别?基金持股者与产业持股者的区别是什么?

  李稻葵:与美国、英国企业股权架构不同,欧洲大陆大批制造企业主要股东基本以基金公司或者创办人家族创建的基金会组成。

  比如耳熟能详的德国博世公司,他是一家上市公司,但据我了解它的大股东是创始人家族名下的公益基金,由公益基金持有博世公司的股份,赚钱分红后公益基金会将钱用于慈善。

  基金持股者给企业管理层很大的自由度,这些基金持股者一般不会主动介入公司的运营,公司由管理团队联合一些个人股东共同管理。这种管理制度导致欧洲大陆企业发展相对比较稳定,这与美国的企业股份构成不同,美国企业基本由事实持股人直接参与企业决策,体现了谁出钱谁决策的股份制理论。这种体制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企业决策权和管理权随着股权的更迭而更迭,企业发展决策缺乏长远性。不过欧洲大陆企业由基金投资者控股也有缺陷,有时候股东决策会比较官僚,对于公司战略的认识与反应较慢。

  作为具有汽车产业背景的入股者,吉利此次通过收购一家欧洲基金公司持有的沃尔沃集团股份,表明沃尔沃集团管理层希望在未来与吉利这样的产业持股者寻求主业合作。这是单纯的基金持股者无法做到的,基金持股者一般更重视投资回报,对汽车行业并不了解也没有特殊感情。相比之下,李书福对汽车行业注入了很多心血,十分重视企业日常业务发展。因此,我相信吉利入股沃尔沃集团,对沃尔沃集团主业是一个好事。等于找了一家懂行的股东,帮助沃尔沃集团核心业务取得发展。

  汽车预言家:和吉利收购沃尔沃轿车2010年时期相比,中国企业今天对外投资的需求有什么变化?

  李稻葵:中国企业现在已经不是野蛮成长时期了,我将现在的中国汽车比喻为长肌肉时期。打个比方,五六年前中国汽车工业相当于十六岁的姚明,身高到了两米但是很瘦。当时还在疯狂长个子,现在个子已经长的差不多了,中国汽车要增加肌肉。

  因此,目前中国企业需要通过并购的形式与其他企业形成最佳协同效应。比如寻求我们最需要的变速箱技术;比如自动驾驶一些核心的零部件技术等等。中国汽车现在不再是一穷二白,而是需要在专业核心技术领域实现突破,这是中国汽车长肌肉时期的新需求。

  汽车预言家:吉利入股沃尔沃集团,如何看待这种合作模式?

  李稻葵:目前中外国际合作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国际企业只需要来中国开发中国市场,现在需要联手中国企业开发世界市场。国际汽车巨头已经发现,不论是国际还是中国市场,都必须重视与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合作。

  印象深刻的是国内有一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之前作为一家豪华品牌在华供应商。这家豪华汽车企业后来筹备到墨西哥与北美市场建厂,但在当地找不到高质量的配套供应商。最终这家跨国车企选择中国零部件企业作为当地配套商。令人惊讶的是这家零部件企业的建厂配套速度比主机厂还要快,主机厂还没建好配套厂房就已经建好了。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跨国企业已经发现中国企业的价值,他们不仅需要中国的市场,而且还需要部分的中国技术、中国供应商和中国的管理方式、制造效率。

  除了中国企业自身优势外,中国带来的全球商机也是跨国车企看重的资源。在中国提出“一带一路”这一伟大倡议下,中国正在“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带来一系列商业机遇。最近我发现吉利在白俄罗斯也建造了一座汽车生产线,这说明中国的“一带一路”影响力已经凸显。其他汽车制造商和国际零部件企业要想谋求长远发展,都必须抓住与中国企业合作的机会,否则很难再开辟新的市场。我将现在中国国际合资态势形容为“外国企业追中国”,跨国车企不仅要来中国和中国企业合作,更希望和中国企业联手走向世界,这是最大的变化。

  汽车预言家:过往欧美企业往往习惯利用并购方式获得被收购方技术与人才后转手,这也造成了舆论担心中国企业会做出同样举动,中国企业国际合作需要注意什么?如何打破外界这种“收购担忧”?

  李稻葵:我认为包括吉利在内的中国公司都需要和国际合作伙伴讲清楚一个道理,中国企业是不断发展壮大的朝阳型企业,而不是像美国福特这种被华尔街控制、处于发展后期的企业。中国企业的并购初衷是有长期目标的共同发展,而不是单纯的为了钱。

  当年福特并购路虎、并购沃尔沃,通用并购萨博,这些老牌车企自身的发展都已经摇摇欲坠,美国汽车市场多年发展也很缓慢甚至倒退,福特和通用汽车当时都背上了沉重的退休职工养老包袱。自己都是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如何去娶一个新娘?我们不同,中国企业都是一个个棒小伙儿,娶一个新娘,美好的日子一定很长久。

  第二点要讲清楚的是中外文化不同。尽管中国企业家文化也很多元,但总体来讲中国人的文化是和为贵,西方文化的核心是必须争出你死我活。当年福特收购沃尔沃,福特将自身研发标准强加给沃尔沃,而且不许沃尔沃再搞研发。通用汽车也是如此,收购萨博后也要求将自身技术强加到萨博身上,甚至萨博发展最艰难的时候宁肯看着他消亡都不许“改嫁”。所以和西方的强势相比,中国是双赢文化。

  汽车预言家:如何看待近几年吉利汽车海外发展思维?

  李稻葵:吉利的发展特点是一手抓海外并购,一手抓文化整合。跨国并购核心就是文化融合,不能海外一个样国内一个样,互不联系。由于有了文化的融合,很多并购的企业技术都可以为吉利全球所用,因此在全球范围也获得了很好的商业信誉,取得了合作伙伴的信任。

  近几年吉利推出了帝豪、博瑞、领克等不少技术与设计非常领先、很有创意的车型,这些都是在自主品牌里让我们眼睛一亮的产品,甚至不输一些进口品牌,性价比也非常好。在2017年寰球年度车测评中我一直思考吉利这些技术的整合来源在哪?核心还是通过文化和创新的融合,通过一点一点吸收、整合国际资源最终体现在产品上。

  汽车预言家:如何评价李书福本人?

  李稻葵:我认为李书福身上有三个特点。最大的特点是爱学习。我一直提醒企业家还有我的学生们,一个人的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很多高材生、博士生毕业之后就不想学习了,这绝对不对。李书福没上过大学,但是他一辈子爱学习。在学习中完善治理企业的能力,学习中提高商业的认知,学习中寻找更广阔的合作机会,这是李书福给所有人带来的启发。

  第二个特点是李书福通过学习善于不断挖掘人才。李书福在学习的过程中善于洞察人才,不惜代价的引入人才,最终形成强有力的团队来帮助他实现吉利的商业构想。

  第三个特点是真抓实干,这也是企业家必备的精神。有人说李书福“胡说不胡干”,在我眼里他至少完成了很多人不敢想的事情,不能不佩服他的这种落实精神。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我曾多次提醒我的学生和朋友,不要怕与外国人打交道。很多朋友或同事英文很好,但一旦与国际人士见面,总是推诿,这是中国各行各业都要杜绝的现象。李书福这点做的很好,他对外国人既没有恐惧感也没有敬畏感,只是在互利互信的基础上开展合作,这种心态很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