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新能源 > 正文

中德电动汽车充电项目取得新进展

2016-12-15 09:38出处:第一电动网 [转载]责编:刘天鸣

  在中德两国政府以及大众汽车、宝马、戴姆勒、北汽的大力支持下,“中德电动汽车充电项目”于2016年11月8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二阶段总结暨第三阶段启动会。来自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电力企业、中德车企和研究机构的代表出席了会议。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机械装备处处长吴卫和德国联邦环境、自然保护、建筑和核安全部主管排放控制,设备安全与交通司副司长Dr. Norbert Salomon出席会议并致辞。

  “中德电动汽车充电项目”第二阶段于2015年3月在北京启动,于2015年12月底完成。项目选取北京地区住宅小区的公共停车区域、写字楼、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公共商业物业等(半)公共领域开展充电解决方案研究。参与项目运营的电动汽车包括奥迪 A3 e-tron、北汽EV200、大众汽车electric up!、宝马i3、奔驰Smart ED、华晨宝马之诺1E 和腾势。

  “中德电动汽车充电项目”第二阶段针对(半)公共领域充电开展了三个课题的研究,即“电动汽车用户信息研究”、“半公共区域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商业模式实证研究”和“基于电动汽车发展的北京市(半)公共区域充电地点选择和可行性分析”。清华大学、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德国Spiegel Institut Mannheim作为课题研究机构,在会上分别汇报了研究成果。

  清华大学研究团队以北京为例开展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在中国推广半公共充电有其可行性。此外,通过对车位及充电设施使用开放度的分析,研究团队认为,在保证合理商业运营及管理模式的前提下,对写字楼、公共商业物业甚至是政府及事业单位中低峰时段的车位加以利用也有其可行性,值得积极探索。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团队从充电基础设施商业运营模式角度,建议政府适时出台面向运营环节的补贴、停车费用减免等政策,使半公共充电成为私人充电的有效补充和替代。同时要鼓励运营商积极创新、尝试新型业务和商业模式,通过扩展业务范围及实现与其他相关业务的协同发展来拓宽收入来源,有效缩短投资回收周期。同时,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团队也提出在半公共区域单独报装充电设施、建设充电专属车位等其他相关建议。

  德国Spiegel Institut Mannheim对半公共充电桩用户的充电和驾驶行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提高充电效率、付费方式便捷化等建议。

  本研讨会的另一重要议题是介绍并启动项目第三阶段的研究工作。作为项目第三阶段的主要研究机构,普华永道思略特在研讨会上向与会人员介绍了项目第三阶段的主要课题内容和部分课题的初步研究成果。

  项目第三阶段的研究课题主要围绕未来长里程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影响。课题分为六大模块:长里程电动车需求预测、消费者充电需求及充电行为分析、相关政策法规及技术参数分析、电动汽车发展与电力供应的相互影响、电动汽车发展对住建行业的主要影响,以及充电基础设施发展分析等。

  其中,普华永道思略特在研讨会上针对“电动汽车发展与电力供应的相互影响”模块的一些初步成果也进行了汇报与讨论。普华永道思略特分析,由于中国呈现电力过剩的特点,电动汽车不但不会对发电端造成压力,还能消耗过剩电能。从用电负荷分析,在无序充电的情景下,2020~2025年电动汽车引起的用电负荷增加量占全国装机量的比例较少,在全国层面造成的影响较小;当电动汽车占比达到较高水平时,部分省市峰值用电负荷将显著增加,为电网带来一定压力。另外,随着电动汽车的发展,部分小区将出现配电系统升级的需求。

  针对电网如何能够更好地支持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普华永道思略特给出了三点建议:建立跨行业沟通平台,推动各利益相关方的合作,积极促进各方达成共识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更好的发挥价格指导作用,激励消费者,并加快发展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实现有序充电;研究制定传导机制,解决因电动汽车发展带来的配电网备扩容成本问题,确保有效传递电力企业或者产权方承担的成本增加。

  最后,中德双方均对“中德电动汽车充电项目”第二阶段研究成果表示肯定,并期待第三阶段的研究成果能够更加丰富。中德两国政府将会继续支持中德电动汽车充电项目的持续推进。

责任编辑:刘天鸣 
V讯网

中德电动汽车充电项目取得新进展

2016-12-15 出处:第一电动网 [转载] 责编:刘天鸣

  在中德两国政府以及大众汽车、宝马、戴姆勒、北汽的大力支持下,“中德电动汽车充电项目”于2016年11月8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二阶段总结暨第三阶段启动会。来自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电力企业、中德车企和研究机构的代表出席了会议。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机械装备处处长吴卫和德国联邦环境、自然保护、建筑和核安全部主管排放控制,设备安全与交通司副司长Dr. Norbert Salomon出席会议并致辞。

  “中德电动汽车充电项目”第二阶段于2015年3月在北京启动,于2015年12月底完成。项目选取北京地区住宅小区的公共停车区域、写字楼、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公共商业物业等(半)公共领域开展充电解决方案研究。参与项目运营的电动汽车包括奥迪 A3 e-tron、北汽EV200、大众汽车electric up!、宝马i3、奔驰Smart ED、华晨宝马之诺1E 和腾势。

  “中德电动汽车充电项目”第二阶段针对(半)公共领域充电开展了三个课题的研究,即“电动汽车用户信息研究”、“半公共区域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商业模式实证研究”和“基于电动汽车发展的北京市(半)公共区域充电地点选择和可行性分析”。清华大学、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德国Spiegel Institut Mannheim作为课题研究机构,在会上分别汇报了研究成果。

  清华大学研究团队以北京为例开展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在中国推广半公共充电有其可行性。此外,通过对车位及充电设施使用开放度的分析,研究团队认为,在保证合理商业运营及管理模式的前提下,对写字楼、公共商业物业甚至是政府及事业单位中低峰时段的车位加以利用也有其可行性,值得积极探索。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团队从充电基础设施商业运营模式角度,建议政府适时出台面向运营环节的补贴、停车费用减免等政策,使半公共充电成为私人充电的有效补充和替代。同时要鼓励运营商积极创新、尝试新型业务和商业模式,通过扩展业务范围及实现与其他相关业务的协同发展来拓宽收入来源,有效缩短投资回收周期。同时,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团队也提出在半公共区域单独报装充电设施、建设充电专属车位等其他相关建议。

  德国Spiegel Institut Mannheim对半公共充电桩用户的充电和驾驶行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提高充电效率、付费方式便捷化等建议。

  本研讨会的另一重要议题是介绍并启动项目第三阶段的研究工作。作为项目第三阶段的主要研究机构,普华永道思略特在研讨会上向与会人员介绍了项目第三阶段的主要课题内容和部分课题的初步研究成果。

  项目第三阶段的研究课题主要围绕未来长里程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影响。课题分为六大模块:长里程电动车需求预测、消费者充电需求及充电行为分析、相关政策法规及技术参数分析、电动汽车发展与电力供应的相互影响、电动汽车发展对住建行业的主要影响,以及充电基础设施发展分析等。

  其中,普华永道思略特在研讨会上针对“电动汽车发展与电力供应的相互影响”模块的一些初步成果也进行了汇报与讨论。普华永道思略特分析,由于中国呈现电力过剩的特点,电动汽车不但不会对发电端造成压力,还能消耗过剩电能。从用电负荷分析,在无序充电的情景下,2020~2025年电动汽车引起的用电负荷增加量占全国装机量的比例较少,在全国层面造成的影响较小;当电动汽车占比达到较高水平时,部分省市峰值用电负荷将显著增加,为电网带来一定压力。另外,随着电动汽车的发展,部分小区将出现配电系统升级的需求。

  针对电网如何能够更好地支持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普华永道思略特给出了三点建议:建立跨行业沟通平台,推动各利益相关方的合作,积极促进各方达成共识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更好的发挥价格指导作用,激励消费者,并加快发展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实现有序充电;研究制定传导机制,解决因电动汽车发展带来的配电网备扩容成本问题,确保有效传递电力企业或者产权方承担的成本增加。

  最后,中德双方均对“中德电动汽车充电项目”第二阶段研究成果表示肯定,并期待第三阶段的研究成果能够更加丰富。中德两国政府将会继续支持中德电动汽车充电项目的持续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