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 企业新闻 > 正文

【看懂】世界500强“扇了”中国车企几个巴掌

2017-07-25 09:03出处:汽车预言家 [原创]责编:刘天鸣

  与两年前相比,上榜的六家中国汽车企业不再单纯的去追求规模,更多的是对供应链管理,以及向核心产品技术上谋发展,但部分车企对合资品牌的依赖度依旧很高。

  2017年财富杂志公布了今年的世界500强榜单,作为上榜数量第二大国家,中国企业上榜增速大有超越美国的态势。但在宏观经济学界来看,过大的工业占比以及利润差距是此次世界500强给中国企业找到的两个发展病根,可能一时不会发作,但已开始隐隐作痛。

上榜中国企业行业分布

  经济学界将大企业的形成归结为以下几个因素:第一、核心技术。第二、规模经济,也就是成本优势。第三、对供应链的管理能力。第四、品牌价值。第五,资源垄断。

六家上榜车企近三年营收、利润、净利润表

  随着中国企业的发展,中国企业从过去大企业结构相反发展的病态逐渐调整过来,开始从过去的资源垄断逐步恢复到规模经济与对供应链的管理能力上,尤其是汽车行业,2017年入榜的6家中国汽车企业中,从过去的单纯追求规模,开始向对供应链管理转变,甚至类似吉利、上汽等企业向核心产品技术上谋发展,这与两年前世界500强汽车企业的发展模式有了质的变化。

六家车企2016年营收、利润对比

  中国大企业的发展模式已经逐渐改变为:规模经济第一,供应链管理能力第二,品牌价值第三,资源垄断第四,核心技术第五。虽然有了一定的变化,但在核心技术上仍需努力。

  作为制造业的汽车企业,与2年前被合资车企牵着走的情况相比有了较大改善,具体表现在:

  第一,中国车企过往依靠的资源垄断背景逐渐失效,虽然部分国有合资车企核心技术仍被跨国车企牵着走,但自主品牌的发展已经有了独有的特点。

2016年中国乘用车市场份额对比

  第二,自主品牌成本优势突显。过往由于20万元价格以上一直由德系品牌与部分美系占据,其次日系与韩系,再者才轮到中国品牌的格局。往往促使自主品牌必须依靠价格战生存,因此在产品质量保证的情况下,自主品牌一直无法利用成本优势实现技术突破。但从2015年开始,吉利、上汽等自主品牌开始探寻出核心技术,从而实现规模效应,加快成本下探,在这一基础上已经严重影响了合资品牌在华发展,尤其是以法系、韩系为首的合资企业。

  第三,供应链管理能力出现提高。目前中国车企正谋求品质化,以往零部件没有独有的核心技术、全部按照价格进行外在选购的情况逐渐减少,自主品牌开始谋求供应链的深入管控。

  尽管出现了可喜的进步,但在500强中的6家汽车企业中也存在着一定问题:

6家中国汽车企业净利率

  1、利润率不高的现象明显,尤其是国有企业。一般房地产行业的利润率保持在7%左右,汽车行业利润率在4%左右。梳理发现6家企业中,除了上汽集团与吉利外,其他国有车企的利润率都未达标。这表明,中国汽车企业利润率还有待提高。

  2、国有车企过度依赖合资车企现象仍很严重。在上榜企业中,5家国企主要营业额与利润大部分来自合资企业。

  3、民营车企发展迅速,以吉利为代表的自主品牌已经表现出持续向上发展的态势,因此未来中国民营车企发展将从规模走向核心竞争力趋势。

  如何才能保证未来中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既多又好?我想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教授的几个观点值得借鉴,同样也适用于汽车企业。

  首先,企业要在产品研发上增加投入,增强自身开发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力,别人的技术终究有限制,利用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依赖甚至任其指挥。

  其次,企业需多渠道打造自身品牌,同时要提高自身供应链管理能力。

  最后,千万要警醒过度追求规模,这也是世界500强排名的基准,只看营业额,不看利润和其他指标。随着中国资本市场趋热,各行业正面临着热钱的诱惑,甚至一些企业放弃原有行业的发展规则,完全按照资本市场的规律运作,不惜放弃利润、跑马追求规模,达到吸引资金的目的,这是需要警醒的。

  同时政府也需要认清,政府扮演的角色绝不是将全中国的企业合并成一家,“捏造出”世界500强的第一名,而是应该按照市场的健康发展,在合并企业、寻求做大的同时,严格按照独立的反垄断标准审查,是否符合社会利益,是否能够引导企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附:2017年财富全球500强汽车企业榜单

责任编辑:刘天鸣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V讯网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看懂】世界500强“扇了”中国车企几个巴掌

2017-07-25 出处:汽车预言家 [原创] 责编:刘天鸣

  与两年前相比,上榜的六家中国汽车企业不再单纯的去追求规模,更多的是对供应链管理,以及向核心产品技术上谋发展,但部分车企对合资品牌的依赖度依旧很高。

  2017年财富杂志公布了今年的世界500强榜单,作为上榜数量第二大国家,中国企业上榜增速大有超越美国的态势。但在宏观经济学界来看,过大的工业占比以及利润差距是此次世界500强给中国企业找到的两个发展病根,可能一时不会发作,但已开始隐隐作痛。

上榜中国企业行业分布

  经济学界将大企业的形成归结为以下几个因素:第一、核心技术。第二、规模经济,也就是成本优势。第三、对供应链的管理能力。第四、品牌价值。第五,资源垄断。

六家上榜车企近三年营收、利润、净利润表

  随着中国企业的发展,中国企业从过去大企业结构相反发展的病态逐渐调整过来,开始从过去的资源垄断逐步恢复到规模经济与对供应链的管理能力上,尤其是汽车行业,2017年入榜的6家中国汽车企业中,从过去的单纯追求规模,开始向对供应链管理转变,甚至类似吉利、上汽等企业向核心产品技术上谋发展,这与两年前世界500强汽车企业的发展模式有了质的变化。

六家车企2016年营收、利润对比

  中国大企业的发展模式已经逐渐改变为:规模经济第一,供应链管理能力第二,品牌价值第三,资源垄断第四,核心技术第五。虽然有了一定的变化,但在核心技术上仍需努力。

  作为制造业的汽车企业,与2年前被合资车企牵着走的情况相比有了较大改善,具体表现在:

  第一,中国车企过往依靠的资源垄断背景逐渐失效,虽然部分国有合资车企核心技术仍被跨国车企牵着走,但自主品牌的发展已经有了独有的特点。

2016年中国乘用车市场份额对比

  第二,自主品牌成本优势突显。过往由于20万元价格以上一直由德系品牌与部分美系占据,其次日系与韩系,再者才轮到中国品牌的格局。往往促使自主品牌必须依靠价格战生存,因此在产品质量保证的情况下,自主品牌一直无法利用成本优势实现技术突破。但从2015年开始,吉利、上汽等自主品牌开始探寻出核心技术,从而实现规模效应,加快成本下探,在这一基础上已经严重影响了合资品牌在华发展,尤其是以法系、韩系为首的合资企业。

  第三,供应链管理能力出现提高。目前中国车企正谋求品质化,以往零部件没有独有的核心技术、全部按照价格进行外在选购的情况逐渐减少,自主品牌开始谋求供应链的深入管控。

  尽管出现了可喜的进步,但在500强中的6家汽车企业中也存在着一定问题:

6家中国汽车企业净利率

  1、利润率不高的现象明显,尤其是国有企业。一般房地产行业的利润率保持在7%左右,汽车行业利润率在4%左右。梳理发现6家企业中,除了上汽集团与吉利外,其他国有车企的利润率都未达标。这表明,中国汽车企业利润率还有待提高。

  2、国有车企过度依赖合资车企现象仍很严重。在上榜企业中,5家国企主要营业额与利润大部分来自合资企业。

  3、民营车企发展迅速,以吉利为代表的自主品牌已经表现出持续向上发展的态势,因此未来中国民营车企发展将从规模走向核心竞争力趋势。

  如何才能保证未来中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既多又好?我想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教授的几个观点值得借鉴,同样也适用于汽车企业。

  首先,企业要在产品研发上增加投入,增强自身开发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力,别人的技术终究有限制,利用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依赖甚至任其指挥。

  其次,企业需多渠道打造自身品牌,同时要提高自身供应链管理能力。

  最后,千万要警醒过度追求规模,这也是世界500强排名的基准,只看营业额,不看利润和其他指标。随着中国资本市场趋热,各行业正面临着热钱的诱惑,甚至一些企业放弃原有行业的发展规则,完全按照资本市场的规律运作,不惜放弃利润、跑马追求规模,达到吸引资金的目的,这是需要警醒的。

  同时政府也需要认清,政府扮演的角色绝不是将全中国的企业合并成一家,“捏造出”世界500强的第一名,而是应该按照市场的健康发展,在合并企业、寻求做大的同时,严格按照独立的反垄断标准审查,是否符合社会利益,是否能够引导企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附:2017年财富全球500强汽车企业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