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 
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 > 汽车金融 > 正文

理性看待汽车下沉 只是城镇化的剪影

2013-07-08 10:22出处:新浪汽车 [转载]责编:赵颖

         形态决定需求,环境引发变革。“城镇化”让农民兄弟走进城市,告别祖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形态”,修路、建房、生活配套应运而生。汽车作为交通出行工具,也是”城镇化”绕不开的话题,更成为新一代城市建设者的新需求。咋看起来,这种需求极具市场前景,既能拉动地区经济消费,又能改善民生质量,但笔者还是想说几句不和谐的声音,为城镇化的汽车需求与冲动,泼上几瓢冷水。

  警惕“拉美陷阱”和城市空洞

  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开始,主流观点开始重拾“城镇化”话题,作为对前十年“加工出口”经济模式的有力补充,更是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外部负效应的回应。“城镇化”间接演绎成“扩大内需”的结构基础。于是从前总理温家宝,到现总理李克强,都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公开表示支持“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势必带动消费升级,原本在农业土地上的生存模式发生改变,他们要像城里人一样,为新环境衍生出的新需求而打拼。汽车消费首当其冲,并且潜力巨大,这一点毋庸置疑。与此同时,因为大量农业人口的转移,吸纳劳动力就业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成为地方政府优先考虑的问题。

  这其中,就要权衡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和地方汽车项目推进的能力,它直接影响着产能与需求间的平衡。但恰恰很难做到全国一盘棋,来自行政意识的地方项目建设,很多时候要远远超过市场需求,这多少会重演当年拉美国家的悲剧。

  正是因为城市化进程推进过速,拉美部分国家要么放弃了传统农业,要么形成了单一的经济作物结构,基础农业的缺失,导致工业化进程的后劲不足。活生生建设起来的城市,最后竟演变成缺乏经济活力的空洞,例如巴西在城市化进程中甚至衍生出的贫民窟。

  中国国情 离土不离乡

  中国的城镇化最突出的一点,表现为“农民工仍是以劳动力流动而非举家迁移定居为主”,全国80%被统计为城镇人口的农民工都是流动就业,举家迁徙的农村人口仅占20%左右,这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区别于其他国家的一个鲜明的特点。

  这一特点,直接导致愿意接纳城市生活需求的农民,比例不会很高。2011年,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了51.27%。但是,如果按户籍人口计算,只有35%左右。从消费环节来看,很难说服一个没有举家迁移、流动的农民工购买汽车。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城市化建设初期,作为基础设施建设而带动的商用车发展,一定会与GDP保持这正向增速。

  2007年,城市基础设施投资6422亿元,只占 GDP的2.6%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7%,低于联合国建议的占GDP的3%-5%或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5%的标准。如达到联合国建议的高标准,未来我国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还应释放出更大的经济潜力。但仅仅依靠厂房、园区建设的硬性GDP,很难一直支撑汽车产业的发展。

  根深蒂固的“二元模式”

  我国的改革开放,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设计起点,农村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改革的起点,城市的变革其实要滞后5年,但因为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造成资源优先和集中于城市,快速发展的城市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拉开了与乡村的距离。

  长期以来,呼吁打破固有模式的设想,都很难绕过两个最敏感的话题--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表面看来,户籍制度不过是一张纸,实际上是户籍背后所隐含的大量福利待遇,包括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养老等。例如义务教育、允许高中毕业生异地参加高考、全面实行城乡医疗统筹等。

  而更为顽疾的土地制度,让城镇化进程中,以政府为主导的垄断土地开发,成为众多农民心中难掩的痛。以工业征地为例,对农民而言,如何保持长期、稳定的利益保障。他们面对失去土地,缺乏技能,又要到城镇中另谋出路,谈何容易。

  地方GDP的短期压力

  汽车作为产业链长、上下游带动效应大、吸纳劳动力就业多而闻名,于是以整车厂为排头兵,地方政府游说和招商,张开双臂欢迎汽车工业项目的落户。

  从近十年来中国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来看,未来能否持续保持活力,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从千人保有量、二手车置换、产品消费升级和“长尾”的汽车后市场来看,确实还有空间可以挖掘。

  但是汽车项目在落户地方以后,也确实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例如宁夏的汽车产业项目,就因荒废多年而被叫停,还有全国大大小小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的汽车城,能否达到建立之初的目的,犹未可知。

  地方政府有GDP的考核压力,更需要在短期内以项目带动增长,至于规划的可行性,值得具体考察。由于汽车产业的规模性和长期性,是否能为继任者带来持续的地方经济活力,不因短期的GDP压力而仓促上马,是一件中央部委、地方政府以及汽车企业多方权衡的事,避免急功近利的心态。

  当然,目前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与发达国家70%-80%的城镇化率相差甚远,而且已经实现的仍然水平偏低。据统计,按照城镇化的一般规律,城镇化率达到30%后开始加速,达到70%后趋于平稳,城镇化在30%-70%区间为加速发展期。

  汽车下沉,借着城镇化而成长,是一种战略选择,规避和审视其中可能遭遇的风险,才是决策者必上的一堂课。

责任编辑:赵颖 
V讯网

理性看待汽车下沉 只是城镇化的剪影

2013-07-08 出处:新浪汽车 [转载] 责编:赵颖

         形态决定需求,环境引发变革。“城镇化”让农民兄弟走进城市,告别祖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形态”,修路、建房、生活配套应运而生。汽车作为交通出行工具,也是”城镇化”绕不开的话题,更成为新一代城市建设者的新需求。咋看起来,这种需求极具市场前景,既能拉动地区经济消费,又能改善民生质量,但笔者还是想说几句不和谐的声音,为城镇化的汽车需求与冲动,泼上几瓢冷水。

  警惕“拉美陷阱”和城市空洞

  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开始,主流观点开始重拾“城镇化”话题,作为对前十年“加工出口”经济模式的有力补充,更是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外部负效应的回应。“城镇化”间接演绎成“扩大内需”的结构基础。于是从前总理温家宝,到现总理李克强,都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公开表示支持“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势必带动消费升级,原本在农业土地上的生存模式发生改变,他们要像城里人一样,为新环境衍生出的新需求而打拼。汽车消费首当其冲,并且潜力巨大,这一点毋庸置疑。与此同时,因为大量农业人口的转移,吸纳劳动力就业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成为地方政府优先考虑的问题。

  这其中,就要权衡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和地方汽车项目推进的能力,它直接影响着产能与需求间的平衡。但恰恰很难做到全国一盘棋,来自行政意识的地方项目建设,很多时候要远远超过市场需求,这多少会重演当年拉美国家的悲剧。

  正是因为城市化进程推进过速,拉美部分国家要么放弃了传统农业,要么形成了单一的经济作物结构,基础农业的缺失,导致工业化进程的后劲不足。活生生建设起来的城市,最后竟演变成缺乏经济活力的空洞,例如巴西在城市化进程中甚至衍生出的贫民窟。

  中国国情 离土不离乡

  中国的城镇化最突出的一点,表现为“农民工仍是以劳动力流动而非举家迁移定居为主”,全国80%被统计为城镇人口的农民工都是流动就业,举家迁徙的农村人口仅占20%左右,这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区别于其他国家的一个鲜明的特点。

  这一特点,直接导致愿意接纳城市生活需求的农民,比例不会很高。2011年,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了51.27%。但是,如果按户籍人口计算,只有35%左右。从消费环节来看,很难说服一个没有举家迁移、流动的农民工购买汽车。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城市化建设初期,作为基础设施建设而带动的商用车发展,一定会与GDP保持这正向增速。

  2007年,城市基础设施投资6422亿元,只占 GDP的2.6%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7%,低于联合国建议的占GDP的3%-5%或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5%的标准。如达到联合国建议的高标准,未来我国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还应释放出更大的经济潜力。但仅仅依靠厂房、园区建设的硬性GDP,很难一直支撑汽车产业的发展。

  根深蒂固的“二元模式”

  我国的改革开放,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设计起点,农村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改革的起点,城市的变革其实要滞后5年,但因为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造成资源优先和集中于城市,快速发展的城市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拉开了与乡村的距离。

  长期以来,呼吁打破固有模式的设想,都很难绕过两个最敏感的话题--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表面看来,户籍制度不过是一张纸,实际上是户籍背后所隐含的大量福利待遇,包括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养老等。例如义务教育、允许高中毕业生异地参加高考、全面实行城乡医疗统筹等。

  而更为顽疾的土地制度,让城镇化进程中,以政府为主导的垄断土地开发,成为众多农民心中难掩的痛。以工业征地为例,对农民而言,如何保持长期、稳定的利益保障。他们面对失去土地,缺乏技能,又要到城镇中另谋出路,谈何容易。

  地方GDP的短期压力

  汽车作为产业链长、上下游带动效应大、吸纳劳动力就业多而闻名,于是以整车厂为排头兵,地方政府游说和招商,张开双臂欢迎汽车工业项目的落户。

  从近十年来中国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来看,未来能否持续保持活力,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从千人保有量、二手车置换、产品消费升级和“长尾”的汽车后市场来看,确实还有空间可以挖掘。

  但是汽车项目在落户地方以后,也确实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例如宁夏的汽车产业项目,就因荒废多年而被叫停,还有全国大大小小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的汽车城,能否达到建立之初的目的,犹未可知。

  地方政府有GDP的考核压力,更需要在短期内以项目带动增长,至于规划的可行性,值得具体考察。由于汽车产业的规模性和长期性,是否能为继任者带来持续的地方经济活力,不因短期的GDP压力而仓促上马,是一件中央部委、地方政府以及汽车企业多方权衡的事,避免急功近利的心态。

  当然,目前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与发达国家70%-80%的城镇化率相差甚远,而且已经实现的仍然水平偏低。据统计,按照城镇化的一般规律,城镇化率达到30%后开始加速,达到70%后趋于平稳,城镇化在30%-70%区间为加速发展期。

  汽车下沉,借着城镇化而成长,是一种战略选择,规避和审视其中可能遭遇的风险,才是决策者必上的一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