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车冠名呈现 订阅

程远有话就说

首页 > 程远专栏 > 程远有话就说 > 正文

程远: 60年一个轮回 中国汽车重归自主

2013年07月15日 出处:V讯网总编 [程远] [原创] 下载

  《程远有话就说: 60年一个轮回 中国汽车重归自主》:真真是“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瞬中国汽车工业已60岁了。按中国人的习俗,逢五小庆,逢十大庆,六十年一个甲子,今年更是一个大日子,许多“有关方面”和不太有关的方面都在动干戈,准备狠狠庆祝一下。

  一般说来,庆典日是评功摆好的时候,按照过去的惯例,总会在这个时候设很多有道理和无厘头的奖项,颁给一些名符其实做过贡献和并没有什么贡献但掌握一定权力的人。最后,一些人拿到了奖,一些人挣到了钱,然后热热闹闹的庆典就过去了。

  要说中国汽车工业走过的这60年,可称道的地方确实不少,首先,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了2000万辆的一个全产业链的汽车大盘子,招得全世界汽车公司的头头脑脑朝贡般地往中国跑,给中国挣足了面子,获得“世界第一大市场”的奖牌,包括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全球最大市场。

  不过这里我们更想说的是,当年“举全国之力”,花3年时间才建成一个3万辆卡车厂,而如今,仅以一个企业的能力,18个月建一个15万辆的桥车厂,似乎也是稀松平常事。这种“自生”能力的提升,其意义是否比2000万辆规模本身更为重大?

  过去的60年,中国汽车取得“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巨大成绩之外,有没有留下一点遗憾呢?我看还是有的,这就是一度放弃了自主。现在一年销售的2000万辆新车中,或者说1550多万辆乘用车中,有多少是中国自己的品牌?恐怕说起来中国汽车要感到汗颜的。

  60年前,中国引进苏联莫斯科斯大林汽车厂吉斯150技术,通过改进设计,1956年7月13日,有强烈新中国标志的“解放牌”卡车CA10型驶下一汽生产线,开创了中国自主汽车工业的历史。又在封锁禁运的背景下,自主开发出“红旗”和“上海”牌轿车。接着“全国聚宝”,建设二汽,自行研发出“东风”卡车,全国上下散发的是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后来在“一无图纸、二无技术、三无资金”的条件下,“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全民动员干汽车,全国冒出70多个汽车厂,汽车产量搞到20多万辆,产生出包括北京汽车厂、南京汽车厂和济南汽车厂等骨干汽车厂,以及“北京”、“黄河”、“跃进”和“红岩”等一批汽车自主品牌。

  “闭门造车”的结果是,中国有了汽车业,但是发展缓慢,特别是产品落后,与世界先进水平距离越来越大。

  

  随着国家的整体开放,国门打开,看到跨国公司的的车子造得那么好,简直让我们自惭形秽,无地自容。在全国要建“十个鞍钢、二十个大庆”的“洋跃进”背景下,中国汽车提出“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的发展方针,要“尽快立于世界汽车之林”。

  怎样实现“高起点”?又如何能够“大批量”?经过十年“文化革命”折腾,中国“国民经济到了崩溃边缘”(叶剑英语),引进合资,“市场换技术”是当时最好的选择。

  1983年5月5日,北京汽车厂与美国汽车公司以68.65%对31.35%的股比成立了北京吉普公司;1985年,注册资本1.6亿元人民币成立上海大众,开辟了中国汽车业的“合资时代”。
 

  为确保“高起点”与“大批量”方针的贯彻实施,中国汽车管理当局将整车制造,特别是轿车制造,列为“禁入”产业,严格审批,坚决反对“散乱差”,决不让本土企业进入。先以“油耗高”的罪名,强制红旗轿车停产,再“壮士断腕”,将上海汽车厂卖给大众,拔掉了大众眼中的钉子。对吉利这样的本土民营企业,连“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都不答应。
 

  中国汽车“清场”成功,一个清一色合资企业、清一色跨国公司品牌的所谓“三大三小两微”的轿车格局确立了。中国汽车业彻底摒弃了轿车自主品牌,开始在合资的道路上狂奔,中国市场成为全世界汽车公司的角逐场。
 

  其实,合资公司开始进展并不顺利,首先是外汇短缺,CKD件无法付款,以致惊动国务院最高领导;其次,照猫画虎的“国产化”,也像是一座翻越不过去的大山,生产了7年的桑塔纳国产化率只有2.7%,惹恼了全国人民。中方领导出走、跳楼事件接连发生,中国汽车承受了巨大压力。


  为了加快推进国产化,中央专门拨付50亿元国产化基金,建立国产化共同体,并派国家经委和中汽公司大员督战。上海大众终于发展起来,由“双班6万辆”、12万辆、22万辆,成为中国最成功的合资企业。事实宣告,“滚动发展”模式胜过了一次投资的“规模经济”。


  供不应求的中国轿车市场,给合资企业带来了丰厚利润,建一家合资企业,几乎等于挖到一个金矿。拿跨国公司成熟车型到中国直接生产,赚钱又快又没有风险,谁还记得“市场换技术”的合资原本诉求?跨国公司更乐得技术不会外泄,把合资企业研发“纳入”它“全球体系”。利益一致,合资双方亲密得像一家人,大家一起推广跨国公司品牌,一起卖合资产品,所谓的“研发”,不过是为了让跨国公司车子更加适应中国市场,卖得更多更好,合资企业成立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推销商。

  尝到甜头的合资中方,对合资更加上了瘾,一方面“扩大合资”,合资企业越建越多,一方面加强“深度合资”,把合资向整个产业链延伸,同时,合资期限无限延长,在一期20年合资未到期,又提前7年再签30年合资合约,下定决心不搞自主,死心塌地把合资进行到底。而且考察这些续签的合资项目,走的完全是一期引进产品的老路,几乎没有任何合资创新。

  中国终于出了个“明白人”,已经退休的一汽老厂长耿昭杰,像那个说出皇帝没穿衣服的小孩,讲了一句汽车业谁都明白,但谁也不想说的大实话:“没有自己的品牌,造多少车都是别人的辉煌”。

  恰好这个时候,国家将“自主创新”列为“国策”,没有合资背景、迂回进入汽车业的奇瑞被媒体尊为“自主旗手”,而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频频眷顾,各种资源纷纷流向奇瑞,吉利、长城和比亚迪等民营企业的生态环境也得到空前改善,一向独享无限合资特权的三大汽车集团,突然感到了一股无比强大的政治压力。

  在中央的号召下,几大汽车集团奋起直追,共和国汽车长子“一汽”,表示要“不顾一切干自主”,东风集团则提出“大自主”概念,上汽收购南汽,得到了一个高起点的自主研发平台,长安汽车把研发中心建到了国外,北汽步上汽后尘,收购萨博知识产权,走一条自主研发的捷径,而合资企业中成长的人才和丰厚盈利,成为这些大集团的独特优势。独立汽车企业——吉利、奇瑞、长城和华晨等更是如虎添翼,一股“自主”之风蔚然而起,渐成潮流。

  为了补救长期“市场换技术”的缺位,汽车管理当局又提出“合资自主”概念,要求合资企业异地扩大产能,必须打造合资企业的“自主品牌”。

  “神州”上天,“蛟龙”入海,在“中国梦”面前,中国汽车面临着更大自主压力。不过,新一届中央政府对自主品牌加大了支持力度,特别是要求领导干部带头乘坐自主品牌轿车,这是自主品牌最大的利好。我们希望,也相信中国汽车自主品牌事业会有一个好的发展前景。

  60年一个甲子,中国汽车由自主起步,中途放弃自主,在合资道路上狂奔,再重归自主,正好一个轮回。

  相关新闻链接:
  《程远有话就说:走向竞争 中国汽车“五十而知天命"》
  本文系V讯网独家稿件,版权为V讯网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V讯网)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1
转发长微博
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