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车冠名呈现 订阅

程远有话就说

首页 > 程远专栏 > 程远有话就说 > 正文

奇瑞“错”在没把“模仿秀”进行到底

2017年10月09日 出处:V讯网总编 [程远] [原创] 下载

  国庆假期结束,开工首日,有媒体爆料奇瑞将被整体出售。关于收购方身份的猜测,也是此起彼伏。作为自主品牌领头羊企业,奇瑞造车历程曲折坎坷,如今又“沦落”到整体被收购的境地,不可谓英雄气短。

  早在2014年,V讯网总编辑程远老师曾就奇瑞的内部调整发表评论,认为奇瑞“错”在没有把“模仿秀”进行到底。下面,我们为读者呈现全篇文章,在文章中再次感受奇瑞在自主造车路上艰辛不易的境遇以及破釜沉舟的勇气。

  原文:奇瑞“错”在没把“模仿秀”进行到底(2014-02-17)

  尽管奇瑞汽车董事长兼总经理尹同跃多次公开表示,奇瑞将不惜牺牲一时的销量,也要将调整进行到底。但是,当2013年奇瑞销量同比再度下滑9%的消息披露后,还是引来不少质疑:调整战略推行一年多,销量不升反降,调整效果何在?并对新推出的 三款“真正按照国际流程开发”的车型也心怀疑虑。

  奇瑞给出的解释是,销量下降本在意料之中,或者说是有意为之,因为要把13款不挣钱产品从市场上退下来,自然会影响销量,再说,销量虽然下降了,销售额却增长了两成,这正是调整要达到的效果。

  但是,这样的解释并非人人都认可,毕竟市场上是销量为王。还记得刘卫东在任神龙公司总经理时说过一句名言:“车子卖得好,狗屁都是经验;车子卖不好,经验也是狗屁”!

  如果我是尹同跃,一定会感到很委屈。白手起家的奇瑞,出生时一方面是市场高速增长,一方面是竞争高手如林,不抓紧机会野蛮生长,会有奇瑞的一席之地吗?可现在却成了罪过!再说,“多生孩子”不也是一种本事么?

  其实,奇瑞“错”在当年没把“模仿秀”进行到底,太过着急转身自主研发了。

  不妨让时光倒流,看看奇瑞的造车历程是怎么走过来的:2001年1月,奇瑞以“上汽奇瑞”之名开始售车,第二年便花8000万元签下一个发动机项目, 规划开发18款发动机。紧接着是建立各种实验室,形成了八大实验室和试车跑道,23个专业模块、2600余类试验项目能力,包括节能环保国家工程实验室、 亚洲最大的安全碰撞实验室等,可满足每年开发30款新车和200万辆整车的试验验证需求,设备国际领先,连跨国公司高管看了都觉得“太奢华”。

  在奇瑞大量投入基础研发时,代表国家形象的大汽车集团却全都忙着搞合资,合资企业建了一个又一个;独立自主品牌企业则在“逆向开发”的路上狂奔,只有奇瑞犯傻,搞什么自主研发。它可能没有想到,这顶“自主品牌旗手”的桂冠,其实也是一个枷锁!

  2005年上海车展,刚开始售车仅仅4年的奇瑞,竟然一举推出了自主开发的5款新车型和6款发动机、一款CBT自动变速箱,而号称“实力强大”、“有 几十年造车历史”的大型车业集团,除一汽摆出了一辆红旗外,其他集团一款自主车型都拿不出,只能借用跨国公司的旗子遮羞!产品研发是要花大钱的,奇瑞何苦呢?

  合资企业是香饽饽,凭借合资企业,各大汽车集团每年能获利数百亿元,搞自主研发也就没有了资金压力。没有合资大餐享用的奇瑞,如果把仿制的便宜盒饭多吃几年,今天也许还不至于如此捉襟见肘。

  当年中国政府以“反对散乱差”之名,剥夺了本土企业的造车权利,为跨国公司在中国营造了独霸的市场环境,使它们饱享了中国市场之利,在中国数钱数得手 发软,而被耽误了20年机会的中国本土企业,起步就不得不面对强大的合资企业竞争,中国本土企业参考、借鉴市场上某些产品,从国家间利益平衡看,是否也算 对“市场换技术”的些许补偿?

  前年起,奇瑞老的生长模式走不下去了,提出了战略调整,而且强调是“从理念到体系”的重大变革。新任奇瑞销售公司总经理黄华琼最近对笔者表示,奇瑞转 型目标是否达成,不光是看销量达到什么程度,更重要的是要看销售结构、用户结构发生什么变化,企业是否盈利,经销商是否赚钱,特别是车子口碑的改善和品牌 形象的提升,表达的也是这种意思。

  一定意义上说,奇瑞战略调整的成败,不仅取决于全公司上下的观念变革,也包括上级领导和媒体观念的转变。如果媒体缺乏耐心,只简单地用一时市场销量评 判转型效果,从舆论环境给奇瑞施加种种压力,就可能引发奇瑞公司内部转型意见的分歧;如果上级领导在舆论压力面前退缩,也会使转型前功尽弃,这在过去30 年改革历程中,有太多的实例可循,但愿我们的这种担心仅仅是杞人忧天。







1
转发长微博
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