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程远车业周评

首页 > 程远专栏 > 程远车业周评 > 正文

自主品牌乘用车:东风需修补的短板

2011年06月14日 出处:V讯网总编 [程远] [原创] 下载
  经过3年多酝酿推荐,国资委全球招聘,最终选中朱福寿出任东风公司总经理,应当说是众望所归。

  朱福寿到任后第一件事,是到东风乘用车公司调研。朱福寿说,他这样做,“不是因为去年乘用车公司亏损和没有完成销量任务”,而是出自他“对自主品牌乘用车未来发展的特别关注和担忧”。

  能说出对自主品牌乘用车未来发展的“担忧”,朱福寿是坦诚的,也是直率的。

  近十年来,特别是近5年,东风公司整体发展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不仅年均29%的增速,高于汽车行业整体25%左右的增速,稳固地处于行业第二的位置,并且产品结构优化,所有细分市场都保持均衡发展,总销量中乘用车比例达到76%,还形成了具有规模销量的“1+6”事业体系,这些都为东风公司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是东风公司的短板,如朱福寿所言,还“比较明显”,主要是自主品牌乘用车虚弱,与东风公司在行业的地位极不相称。

  2007年9月,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筹备,东风自主品牌乘用车生产基地奠基,至此中国汽车三大集团消除了自主品牌乘用车的盲点。我们接受了东风公司的说法:“具有40年造车经验”的东风公司,“举全集团之力”,自主品牌乘用车定会“后来居上”。

  2009年7月,东风推出第一款自主品牌乘用车S30,乘用车当年售出1.8万辆,次年又销售了2.8万辆,增幅超过50%。开局不错,但弱点也随之显露:产品与其所宣称的“中高端”有较大差距。在风神车上,我们局外人看不出东风“40年造车经验”,与“举全集团之力”有多少体现。虽说有超过50%的增幅,但2.8万辆的销量,在全国1800万辆总量中也显得轻飘飘的。东风自主品牌乘用车有些让我们失望。

  此外,印象中,东风向公众展示更多的是生产体系,而自主研发的软硬件投入却很少提及,我们不太清楚东风已具有哪些开发的手段与设施。令人忧虑的是,东风自主品牌乘用车会不会“后续无车”?

  东风自主品牌乘用车陷入今天这种状态,在于起步太晚,同时后天投入不足,且求成心情过于迫切。我们感觉,东风似乎不是把自主品牌作为一只“潜力股”培养,而是当做企业一个新的增长点,急于指望它下蛋生仔,东风自主品牌是想走一条发展的“捷径”。

  作为中国汽车业的支柱企业之一,作为整车合资企业最多的汽车集团,作为一家整体成功的企业,我们不知道东风在自主品牌上投入了多少,又准备投入多少,但与其他几大集团相比,特别是与上汽相比,东风的差距是明显的。与独立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奇瑞、吉利相比,差距就更为明显。他们都建立了正向开发体系,具备了正向开发的能力,“仿制”,已成他们逝去的历史背影。特别是吉利,5大技术平台、15个产品平台,衍生出的42款车型,使他们在自主品牌的道路上走得抬头挺胸,斗志昂扬。不要忘记,他们造车可都是由零起步,一点一滴积累,与东风“40年经验积淀”不可同日而语。

  中国人有句俗话,叫“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又说“欲速则不达”。西方也有一句谚语:“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在自主品牌建设上,恐怕是没有“捷径”可走,有一份耕耘,才有一份收获。摆在东风公司面前,也是摆在新任总经理朱福寿面前的是一个不轻松的挑战。如何调动东风“40年造车经验的沉淀”,真正做到“举全集团之力”,把自主品牌乘用车做上去,真的是东风公司当前的“第一要务”。

  当然,我们欣喜地看到朱福寿“对自主品牌乘用车未来发展的特别关注和担忧”,特别赞赏他“要给自主品牌发展创造一个内紧外松的良好环境”的思路,和“对自主品牌没有销量和利润的特别要求”的爽快表态,也相信如他所言:“东风公司完全有能力为自主品牌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更希望尽快迎来东风公司自主品牌乘用车真正崛起的一天。






1
转发长微博
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