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远会客厅》是V讯网重磅打造的高端访谈节目,总编辑程远邀请汽车领域。行业专家和企业高管等精英人士,共同寻找汽车真相还原汽车事实。订阅

程远会客厅

首页 > 程远专栏 > 程远会客厅 > 正文

程远会客厅:“千万归零” 从头开启新常态

2014年12月19日 出处:V讯网总编 [程远] [原创] 下载

主持人:     程   远     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V讯网总编辑

对话嘉宾: 沈   阳    上汽通用五菱总经理

                      姚佐平   上汽通用五菱党委书记、副总经理
 

精彩语录:

●  有句古语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过去我们做事没有人关注,可以放开做,犯一点小错误也没多大事儿,可以自我修正,现在是犯小错误也不行,大家总认为过去做的事情、过去的流程都是对的。体系也变得得越来越刚性了,想改变一些东西,大家都没有过去那种勇气了。

●  我们一直讲,我们公司还是一个成长、发展的公司,不是一个稳定的公司,我们还是把自己看做是个小公司,大公司有大产量还得有大价值量,我们公司虽然规模很大,但公司价值量不算很大,我们一直是按照小公司的方式运作,小公司运作的特点,就是追求变化,追求灵活。

●  我们基本是站在中国市场,是利用中国方法寻求机会,获得的暂时的一个阶段性的成果。虽然我们走向国际的时机已到,但是我们认为,犯一定错误了才叫足够的积淀,需要有一种磨合和认识。

●  现在我们明白一种道理,就是过程是逾越不过去,时间是逾越不过去,时间和过程是一种积累,没有这种积累和积淀,想弯道超车是不可能的。

●  我们没有多大的宏伟目标和方向,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每天进步一点点,能把近期一两年目标实现就行了,稳扎稳打,因为我们知道中国汽车市场的机会永远存在。

●  一百万辆过后,再从零开始。董事会对我们也比较支持,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做事思路不容易混乱。

●  “稍安勿躁”,不要看到别人挣钱,取得某些成功,你就跟着干,这样做自己就犯傻了。还是坚定一点,总是干自己最熟悉的事情。

●  讲平台化,学这些东西,听别人讲,都是概念,自己干则是一种实践,这种实践不能照搬别人的东西。别人的东西即使是最佳实践,也都是某一个时期的最佳实践,世上没有永恒的最佳实践。

●  我们不需要为未来做什么规划、框框,或是找咨询公司来描绘前景之类。实际上,最了解市场、最清楚市场发展前景的是我们自己,虽然我们目光不太远大,但是起码未来两三年总会看得见,二十年、三十年以后的事情,确实不好说,但是下一代比我们更聪明,他们更有能力去解决更长远的问题。

●  取得现在这个成绩,就是苦干加实干,在中国汽车企业里,像我一样在一个岗位上待这么长时间的人很少,所以,我的时间比别人多,思路更成熟,更有连贯性。

●  辩证法有两面性,柳州是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所以不会形成外部很多的关注。

●  我们是一种跟随的心态,中国的市场发展就足够我们的生存了。

●  所谓“微车行业”都是人为的定义,我们过去也自认为自己是微车,但我认为,汽车业没有严格的产品区分,只是功能性的区分。当初,我们没有定义一定做什么产品,只是后来觉得宏光有这么一个市场,有这样的功能需求,而且符合中国市场,国外没有,就这样,我们继续发展这个产品,行业都很认同,都跟进了,就把这个蛋糕做大了。

●  我们从来不承认宝骏730是MPV,我们叫它家用车,家用车定义很宽泛。

●  我们的产品开发人员、总监们都要开宝骏730,家里人、朋友都坐,让大家一起来体会这个产品有多大的市场,理解市场需求是什么。我没有专职司机,都是自己开车,我开过二十多辆车,我认为,使用车辆是开发车的灵感来源。

●  我们不是一个创新型企业,我们一直是跟随、集成,利用别人的成果集成,即便是苹果,它也算不上创新企业,只是把别人的功能集成了,自身变的强大了。

●  别人也能找到这个市场,但是没有坚持下来,时间对他们很宝贵,但对我们来说是奢侈品,我们有的是时间,也有耐心,然后慢慢培育,慢慢观察,慢慢适应,一件一件地做,而不是几件一起做。

●  在中国没有奇迹,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中国有自己的时代,中国必定会有自己的汽车,中国作为最大的汽车市场,为什么自己不能自己做个定义?

●  大微客概念就是我们提出的,中国的微车来自日本,我们开始也是模仿,然后做了一些符合法规的改变,结果我们成了微车的一个新标杆,就成了微车的主流产品。

●  开发这个产品,我们修改了很多次,有一次模具都开好了,又废掉重新来,一直在改主意,不断研究,这样经过了几次大修改,废掉了十多套模具,时间是拖长了,钱也花了。如果不冒险,按照程序做,可能不会有今天这种结果。这种就是小公司和大公司不一样的地方。

●  脱离泛亚,我们自己做研发,大家认为我们不会成功,但我们成功了,现在大家都相信我们了每一次挫折对我们都是巨大的提升。

●  我们现在的产品完全是全球全新开发的,即便像博世、大陆这些公司,我一谈判就说,第一,“为我而开发”,第二个本土化开发,不能放在欧洲开发,按照欧洲公司规范开发的那些东西不是我想要的。我们不限制供应商,他们的产品供应给五菱竞争对手也可以,这是大家一同做大市场的行为,不具有排他性,同时也给供应商带来信心。

●  十万一直到五十万辆都是台阶,五十万之后整个供应商体系和经销商体系就比较完整了,所以到五十万之后我们真的没有遇到太大的挫折。

●  慢慢进步,我们要基于现实,在现在这个结果上做加法。我们也在学习,要从市场出发,思考产品卖给谁,然后对这一部分进行开发,而不是比拼技术的先进性,要在意客户的需求,而不是做一个高端的东西,然后从政府“圈钱”。

●  实用的技术未必是最先进的技术,最先进的技术,含有知识产权的问题。往往最先进的技术推广起来比较难,除非是出现突变。所以,到一定的时候,还是经济学的基本道理。

●  新能源对传统汽车也是促进,高效内燃机的发展技术现在也是突飞猛进,不要只看到新能源这一块。


小公司运作的特点是追求变化,追求灵活
 


 

程   远:沈总,先谈一谈这几年的大事吧。

沈   阳:要说上汽通用五菱最近两年发生的大事件,一个是宝骏品牌的建立,一个是重庆第三基地的建设,这期间也是历尽艰难。重庆第三基地已经在12月14日正式投产,可以形成40万辆整车和发动机生产能力,现在开始树一个品牌,就是宝骏品牌,品牌还没成功,因为产品不代表品牌,宝骏730只是一个产品,品牌的成功是整个体系的成功。

程   远:你们2013年销量突破160万辆,超过国内其余微车行业销量的总量合,可谓“孤独的冠军”,其中,仅五菱宏光一个产品销量超过53万辆,乘用车销量达到整体销量的近40%,初步实现了你们“商转乘”的目标,今年前11个月,累计销量已达到164万辆,同比增长12.2%,现在你们前面是不是失去了目标?

沈   阳:目标是有的,但是,现在实现目标受的限制因素越来越多了,有句古语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过去我们做事没有人关注,可以放开做,犯一点小错误也没多大事儿,可以自我修正,现在是犯小错误也不行,大家总认为过去做的事情、过去的流程都是对的。我们一直讲,我们公司还是一个成长、发展的公司,不是一个稳定的公司,我们要按照小公司的方式运作。

程   远:你们的产销规模这么大了,做到了世界第一,怎么还说要按照小公司方式运作?

沈   阳:我们还是把自己看做是个小公司,大公司有大产量还得有大价值量,我们虽然公司规模很大,但公司价值量不算很大,我们一直是按照小公司的方式运作,小公司运作的特点,就是追求变化,追求灵活。再说从国际范围看,我们主要是站在中国市场。

程   远:你是说你们还没有走向国际舞台?

沈   阳:在国际上看,我们基本是站在中国市场,是利用中国方法寻求机会获得的暂时的一个阶段性的成果。

程   远:你们不是已经成功的进入了印度市场?怎么还说还没有真正走向世界?

沈   阳:我们是在探索过程中,虽然我们走向国际的时机已到,但是我们认为,犯一定错误了才叫足够的积淀,需要有一种磨合和认识。

姚佐平:是在走向世界的探索和努力中。

程   远:你这个探索是不是受到了挫折?

姚佐平:有得有失。

程   远:得是什么,失是什么?

姚佐平:得是了解世界新型市场的市场规律,也明白了一种道理。

沈   阳:现在我们明白一种道理,就是过程是逾越不过去,时间是逾越不过去,时间和过程是一种积累,没有这种积累和积淀,想弯道超车是不可能的。

程   远:过去变革的风险比较小,现在别人不允许你们犯错,是不是自己顾虑也多了?

沈   阳:是缺少变化和改变,体系也变得得越来越刚性了,想改变一些东西,大家都没有过去那种勇气了。


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做事思路不容易混乱
 


 

程   远:你们销量是哪一年过百万的?

沈   阳: 2009年过的百万。

程   远:合资当年是多少销量?

沈   阳:2002年合资公司成立挂牌,当年销量是14万辆。

程   远:那个时候你想过一百万辆吗?当时你们的方向是什么?

沈   阳:那是梦,不是想,当时想都没有想过会达到一百万辆,我们也没有多大的宏伟目标和方向,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每天进步一点点,能把近期一两年目标实现就行了,稳扎稳打,因为我们知道中国汽车市场的机会永远存在。

程   远:你现在心情和那时候心情比较有什么不同?

沈   阳:一般我不回顾这些东西。

程   远:一百万辆销量的到来是意外还是一种必然?过一百万以后你是不是失去方向?一百万了,全世界都没有,有没有迷茫?

沈   阳:不会迷茫,有些东西是可以超出梦想之外的,而且,越是接近一百万辆,就越不觉得不意外。

程   远:要是我肯定迷茫,世界上没有一个单一工厂、单一品牌做到年销一百万辆。

沈   阳:这个我们没对比,这样比,某个时候会有一种自豪感,但对比往往会产生一些负面的东西,我们需要更多的是改变。

程   远:就是奥巴马所说的“change”? 过了一百万以后你有什么想法?

沈   阳:继续干,还是每年进步一点。2009年实现了百万辆,我们营销大会的主题写在背板上面的是:“雄关漫道铮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意思是指一百万辆过后,再重新来,从零开始。董事会对我们也比较支持,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做事思路不容易混乱。

程   远:达成100万辆的上海大众、汽大众和上海通用,都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车型支撑,而你们只有三个车型,包括供应商的量都特别大。

沈   阳:过去讲平台化,我们学这些东西,包括听别人讲,都是概念,自己干则是一种实践,这种实践肯定不能照搬别人的东西。别人的东西即使是最佳实践,也都是某一个时期的最佳实践,世上没有永恒的最佳实践。

程   远:规模小的时候可以说“进步一点点”,现在一百七八十万辆规模,进步“一点点”,可就不小了。

沈   阳:这个“一点点”要看怎么看,从绝对量上看过去是一点点,但从增长率讲,甚至达到过60%的增长。但是要回到一个新常态,这样的增长是可持续的,所以要“稍安勿躁”,不要看到别人挣钱,取得某些成功,你就跟着干,这样做自己就犯傻了。所以,还是坚定一点,沿着像这一类的产品再上升,看看上面还有什么东西,总是干自己最熟悉的事情。

程   远:去年你们的年销量突破160万辆,今年要达到180万辆,这样的发展你觉得有终点、有极限吗?

沈   阳:应该没有极限,我们不需要为未来做什么规划、框框,或是找咨询公司来描绘前景之类。实际上,最了解市场、最清楚市场发展前景的是我们自己,虽然我们目光不太远大,但是起码未来两三年总会看得见,二十年、三十年以后的事情,确实不好说,但是我们最宝贵、最核心的是团队,下一代比我们更聪明,他们更有能力去解决更长远的问题。
 

中国的市场发展就足够我们的生存了
 


 

程   远:你们取得现在这个成绩,其中哪些因素起了最重要的作用?

沈   阳:就是苦干加实干,我们都是那个年代过来的,在中国汽车企业里,同我一样在一个岗位上待这么长时间的人很少,所以,我的时间比别人多,思路更成熟,更有连贯性。

程   远:是不是跟企业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也有关系?

沈   阳:对。辩证法有一个两面性,这里是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所以不会形成外部很多的关注。当然,社会责任我们是一定要做到,一定会担负起应该担任的社会责任。

程   远:微车行业现在实际的发展情况跟我们原来的设想好像不太一样。

沈   阳:是的。我参加行业的一些研讨会以及一些咨询公司的活动,总说我们要成为世界微车大国,没人会想到现在世界的格局是这样,我们是一种跟随的心态,中国的市场发展就足够我们的生存了。

程   远:你认为这个行业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哪里?未来还会有微车行业吗?

沈   阳:所谓“微车行业”都是人为的定义,我们过去也自认为自己是微车,但我认为汽车业没有严格的产品区分,只是功能性的区分。当初,我们没有定义一定做什么产品,只是后来觉得宏光有这么一个市场,有这样的功能需求,而且符合中国市场,国外没有,就这样,我们继续发展了我们的宏光和宝骏730,行业都很认同,都跟进了,就把这个蛋糕做大了。我们从来不承认宝骏730是MPV,我们叫它家用车,家用车定义很宽泛。

程   远:是啊,夏利当年是中国最的家用车,后来神龙公司也称富康是“第一家轿”。

沈   阳:我们的“家用车”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可以用“三代同堂”来表述,供老中少三代人一起乘坐。我们的产品开发人员、总监们都要开宝骏730,家里人、朋友都坐。让大家一起来体会这个产品有多大的市场?理解市场需求是什么。我没有专职司机,都是自己开车,我开过二十多辆车,包括各种配置车型的各个阶段,我本人是搞产品开发的,我认为,使用车辆是开发车的灵感来源。

程   远:我们国家对产品的划分和其他国家有些不同。

沈   阳:我们国家不管是产品分类、产品功能,还是产品技术跟欧美这块儿比都稍微差一点,我们不是一个创新型企业,我们一直是跟随、集成,利用别人的成果集成。即便是苹果,它也算不上创新企业,只是把别人的功能集成了,变成另外一个东西。

程   远:意思是说我们自身变强大了?

沈   阳:对,我们仅仅是在传统汽车的功能上找到了符合中国的特点,这样一个价位、性能,实现这么一个功能,这个产品没什么原创性,无非把发动机、把第三排座舒适性搞起来,三排座一家人坐起来不会产生很大的抱怨,总体比微车要舒适,是做加法做起来的,而不是像别人把原来的东西做一些减法,针对中国市场我把标准功能更简化一些。
 

作为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为什么不能自己定义产品
 


 

程   远:你们觉得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沈   阳:和整个国家、整个社会、整个世界的变化相比,我想未来企业家更具体的一些东西也描绘不出来。三十年前我们看《新浪潮》,现在看大的方向是对的,但是具体的东西谁都描绘不出来,现在又讲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是个什么东西?跟汽车什么关系?现在还都说不清楚。

姚佐平:讲跨界思维。

程   远:你们现在的新产品大多都是七座?是认为七座最适合中国国情?

沈   阳:对,基本上都是七座产品。我们现在是找到了七座这个市场。奥德赛,GL8等其他产品起步是20多万元,我们是六、七万元起步,符合中国的情况。在中国很多家庭买的都是六、七万块钱的产品,我们更广泛地适应了人民群众的需求。在北京、上海,很难看到我们的产品,我们的产品都是很贴近民众的。今年 8月份,我们到了一个国家级贫困县,那里的路只要遇到会车就过不去,但是,当地村子里有不少我们的产品,平均每个村子有十多辆。

程   远:为什么别人没有找到这个市场?

沈   阳:别人也能找到,但是没有坚持下来。时间对他们很宝贵,但对我们来说是奢侈品,我们有的是时间,也有耐心,然后慢慢培育,慢慢观察,慢慢适应,一件一件地做,而不是几件一起做。一开始把舒适性做上来,脱离了微车的乘坐感,有这么大耐心,我也感到意外。

程   远:据预测,七座车细分市场总体大约有150万辆,仅五菱品牌就占了75万辆。这是不是个奇迹?

沈   阳:还不不能说是奇迹,你看甲壳虫,它的年产量远远比这个大。在中国没有奇迹,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中国有自己的时代,前两年我讲中国必定会有自己的汽车,在这之前全是欧美的汽车,别人给我们定义产品的种类、产品的使用,但中国作为最大的汽车市场,为什么自己不能自己做个定义?

程   远:现在定义了吗?

沈   阳:差不多有感觉了,大微客概念就是我们提出的,中国的微车来自日本,我们开始也是模仿,我们第一代产品五菱之光受制于法规的约束,然后做了一些符合法规的改变,但是基本的结构、尺寸没有多大的变化,我们只能模仿,跟着法规走。有一年我们去日本看日本车展,发现微车的走向,在日本已经没有希望了。

程   远:微型车在日本没有希望了?

沈   阳:对,日本没有希望,我们去日本学一学,看看日本今后是怎么发展的?就盯着这个尺寸。我们就在日本的车展上观察这类车,吃着盒饭,边商量边研究,最后得出的结论,日本现在是朝着专业化发展,微车已经不会有大的发展。

程   远:回来以后,你们就自己做了开发?

沈   阳:是的,我们自己开发,结果我们成了是微车的一个新标杆。后来大家基本上都是这个尺寸了,我们也就成了微车的主流产品。
 

如果不冒险,按照程序做,可能不会有今天这种结果
 


 

程   远:宏光作为家用车,你们是什么时候开始有想法将客货变成家用车的?

沈   阳:合资以后。要说这个车的话,是我去了一趟东南亚,在印尼市场,看到一款日本的车,挂的是两个标志,用大发标志的叫森雅,用丰田标志的叫Avanza,这个车在印尼卖得特别好。我们回来一分析,认为对中国来说它空间不够大,如果按照它的形式把后排空间加大,也许会在中国卖得不错。开发这个产品,我们修改了很多次,有一次模具都开好了,又废掉重新来。

程   远:未投入市场就废了?

沈   阳:一直在改主意,不断研究。现任通用中国总裁Matt,当时任上汽通用五菱执行副总经理,当时刚来我们这儿,差点给都给吓死了,说,哪有这么干的?产品都要上市了你还要改?就是这样经过了几次大修改,废掉了十多套模具,时间是拖长了,钱也花了。

姚佐平:大家如果不冒险,按照程序做,可能不会有今天这种结果。这种就是小公司和大公司不一样的地方。

沈   阳: 2010年在北京车展的时候,我们准备车展后第二个月就投放市场,但是跟供应商、经销商、媒体朋友们谈这个车,又谈出问题了,他们都不看好,我们就又重新定位。听取意见后,又花了四五个月时间,最后改完上市了。

姚佐平:2010年9月份上市,当年四个月只卖了6000辆,我们就是慢慢琢磨,因为大家在对这辆车在各方面还是有看法。但是第二年,我们就卖了22万辆,现在我们每个月六七万辆,今年就有75万辆了。

程   远:所以别人看起来来很容易,实际上,也经历了很多困难。

沈   阳:是的。产品原来计划要上市了,公关部门那时候说,要宣传,都已经定好了传播方案,各个方面推广,市场推广,钱也花出去了,一修改就都打水漂了,这种痛苦和压力,都是存在的。即便现在,我们还在对这个车型进行改动,还是很大幅度地改动。而且我们现在是全球最大的前置后驱结构产品的厂家。

程   远:你刚才说由于改动方案,浪费了很多东西,对成本和利润影响应该很大吧?除了股东能宽容,企业本身的承受能力,你这个车怎么赚钱?

沈   阳:我可以明确说,我们挣钱了,供应商挣钱了,经销商挣钱了,而且比很多大品牌还挣钱。
 

规模更大才会有一个更稳定的体系
 

程   远:听说你们经历过几次大的转折,宏光是不是一个起点?

沈   阳:对,在这之前,我们开发产品,谁都不注意。实际上,历史往往容易被人遗忘掉了,我们有过一款车叫五菱鸿途,五菱鸿途是泛亚开发的,实际上是有这么一段历史。为什么我们2004年开始定义,但直到2008年才推出市场?因为之前股东方认为泛亚完全有能力帮助五菱把这款车开发出来,五菱就去好好生产、制造、销售。因为当时上汽在中国只有一个技术研发中心,不想分散力量,而且泛亚的能力也是公认的。但是现在宏光和泛亚一点关系都没有。“三个光”的每个线条、每一个结构,计算、实验都是我们自己开发的。

程   远:你们现在研发中心有多大?

沈   阳:将近两千人,开发宏光时,投入了五六百人,当时脱离泛亚,我们自己做研发,大家认为我们不会成功,但我们成功了,现在大家都相信我们了。我还记得当时这个产品审批过程很长很长,压力很大,历经了很多次的反复,结构、技术、功能、能力等等总有不合适的地方。

程   远:这样一路过来,确实不容易。人言可畏,谁知其中味。

沈   阳:所以每一次挫折对我们都是巨大的提升,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是很不容易的,是有很多朋友来帮你的,愿意帮你的。无论是内部的还是外部,我们的研发、零部件供应商等等。我们对供应商的附加条件是为我开发而开发,就是说你一定是为我开发,按照我们的定位需求提供产品,而不是拿你现成的产品来对付我。

程   远:这是因为你量大了,规模大,有底气,不怕人不求你。

沈   阳:对,所以我们现在的产品完全是全球全新开发的,当然,如果没有信心,你可以不干,我可以找别人干,即便像博世、大陆这些公司,我一谈判就说,“为我而开发”,第二个本土化开发,不能放在欧洲开发。欧洲开发人员不了解五菱品牌,按照欧洲公司规范开发的那些东西不是我想要的。另外,我们不限制供应商,他们的产品供应给五菱其他竞争对手也可以。这是大家一同做大市场的行为,不具有排他性,同时也给供应商带来信心。

程   远:是五菱的规模成就了上汽的行业第一,上汽有了上海通用和上海大众,差的就是商用车这一块,五菱的崛起对一汽和东风震动是很大的。就是因为有上汽通用五菱的示范作用,一汽又重提微车,他们现在叫轻客,好像还没有超过20万辆,东风也收购了小康,一开始上得很猛,但是现在又有点接不上气。十万辆、20万辆都是一个台阶。

沈   阳:实际上,十万一直到五十万辆都是台阶,五十万之后整个供应商体系和经销商体系就比较完整了,所以到五十万之后我们真的没有遇到太大的挫折。

程   远:已经大到“倒不了”的地步。

沈   阳:因为你的产业链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产业链,不会因为某个地区几个经销商退网就造成你的业绩就下降了,这种情况不会出现了。供应商也不会因为公司今年产品开发什么东西就不跟你干了,因为这个市场是足够大了。当然,现在肯定是规模更大一些,才会有一个更稳定的体系。
 

跨界发展是汽车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程   远:在我们的交谈中,我有一个感觉,别人是先有目标,然后将目标分解,逐步实现,而你是说,现在有什么基础,就去怎么做。

沈   阳:慢慢进步,这是种提升,是在做加法,我们要基于现实,而不是说看到特斯拉做那个,就说我也要做那个。我是在现在这个结果上做加法。电动车热火朝天,我们也在学习。我认为,要从市场出发,思考产品卖给谁,然后对这一部分进行开发,而不是比拼技术的先进性,要在意客户的需求,而不是做一个高端的东西,做一个示范,然后从政府“圈钱”。我们做很多事情都不说,我也不想从政府的方面“圈钱”。

程   远:你认为整个汽车行业产业会怎么发展下去?

沈   阳:这其中,我觉得涉及到一个跨界的概念,细分跨界,技术跨界,商业模式跨界。汽车肯定是传统的移动工具。我们现在的想法,就是做家用车,在我们仅有的一个家用车上把现在的技术都集成在一起。

程   远:如果将来能源发生大的变化,电动车是不是白干了?

沈   阳:如果国家停止新能源汽车的投入,整个国家就被淘汰了。现在不光是新能源自身,而是它给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带来很大的促进作用。传统的内燃机方面,大家都在拼命地利用技术来发展和提升,这是一个很大的促进作用。现在高效能的内燃机现也有成本概念,原来的排放和燃烧效率都还有很大潜力。新能源汽车在经济学上有没有替代性?这是个性价比问题。实际上,现在国家除了新能源,另外一个就是燃油机的性能。

程   远:燃油经济性会给你们带来压力吗?

沈   阳:有,不过压力不大。我们的产品主要是小排量。另一方面,我们有成熟的技术路线。这里有一点要说,实用的技术未必是最先进的技术。最先进的技术,含有知识产权的问题。往往最先进的技术推广起来比较难,除非是出现突变。比如像特斯拉完全开放,它要形成一个市场规模才要去开放。所以,到一定的时候,还是经济学的基本道理。新能源对传统汽车就是也是促进,高效内燃机的发展技术现在也是突飞猛进,不要只看到新能源这一块。新能源要推广毕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激烈的过程。整个体系是使用方案,不是产品方案,整个使用环境满足不了你,也不行。

程   远:你们开始跨界,还是继续在你自己的领域做?

沈   阳:我们也要跨界,我经常要求我们管技术的领导多跟IT产业进行交流,多跟信息产业的人士接触,不要老混在汽车零件的供应商里。

程   远:产品方面,你们有没有做SUV的想法?

沈   阳:我们的SUV也很好,差不多就投放了。







1
转发长微博
程远